图为《灰姑娘》剧照。王小京摄 |
“小嗓子”也能唱出“大美声”,昨晚首演的国家大剧院版《灰姑娘》,告诉了人们这样一个被普遍忽视的道理。
美妙的唱段,动人的旋律,一部人类历史上流传最广的童话故事,经过罗西尼妙笔成为了一出流芳百世的意大利经典歌剧。在相继推出了普契尼、威尔第、多尼采蒂等作曲家的经典歌剧后,国家大剧院开始触碰罗西尼歌剧。不再是普契尼那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了威尔第那浓墨重彩的宏伟音乐,《灰姑娘》以精致轻盈的唱腔、巧妙率真的人物设计,让观众领略了一代歌剧大师的艺术魅力。
罗西尼,这位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意大利作曲家,一生写过大小歌剧38部,其中《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灰姑娘》等喜歌剧最有影响力。他的歌剧作品不仅具有喜剧特有的幽默的一面,更注重表现底层人物的生活和命运。《灰姑娘》当然也不例外,就像一位观众的评价语,“歌剧《灰姑娘》很民俗,通过简单的故事,表现单纯而永恒的主题,比如真善美,比如爱与公正……”
演出特意选在国家大剧院的戏剧场,空间较歌剧院小很多,不过却是上演这部剧的最佳选择。小舞台、小乐池、小编制乐队,让习惯了西方大歌剧演出形式的观众耳目一新。
相比于演唱普契尼、威尔第作品所需的“英雄男高音”之类的大嗓门,《灰姑娘》展现了演员们“小嗓子”的独特魅力。这正是罗西尼时代歌剧的特质,用乐评人景作人的话说,他们拥有“18世纪的嗓音”,那是一种“纯朴的美声”,没有任何外在力量的渲染。
实际上,作为罗西尼最受青睐的剧目之一,歌剧《灰姑娘》在国际舞台上演频率颇高,是世界著名歌剧院必备的罗西尼剧目,然而在国内却鲜有机会上演。这主要是因为罗西尼的音乐对歌唱家有着较高的难度,正如执导该剧的意大利导演帕特里卡·约耐斯科所说,“他的音乐很戏剧化,在演唱时不仅需要有音乐的连贯,而且要把戏演好,那些复杂的花腔需要演员们的配合才能达到精准。一些唱段很有激情,快速的音符繁多,要求歌声在音乐中变化。”
昨晚的演出,几位国外演员声震全场,饰演女主角灰姑娘的女高音席薇娅·珊塔菲,以剧中多首精彩唱段获得了观众的好评,特别是当她唱到剧中最著名的咏叹调《不再独坐炉边悲伤》时,持续全场的欢快气氛立刻被她委婉深切的歌声所改变。
来自俄罗斯的青年男高音马克西姆·米罗诺夫,这位相貌英俊有着芭蕾舞演员一般修长身材的金发歌手,堪称是王子一角的最佳扮演者,举手投足都流露出优雅的气质。不仅如此,昨晚他更是以极富难度的高音,展现了黄金般的音色,并挑战了多个极高音的炫技段落。观众自是报以热烈掌声。
美声不是扯着嗓子喊——他们毫无雕琢的声音,以及毫不粉饰的演唱,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业界声音
演员不能“定做”嗓音
“国内应该多演这样的歌剧,大剧院领风气之先!”乐评人张克新、景作人在看完昨晚的演出后,有着同样的感受。
在景作人看来,罗西尼歌剧《灰姑娘》让国内观众看到了另一种歌剧景观,不像《图兰朵》、《卡门》之类的那样气势宏大,也无需通过大剧场、大场景,来凸显大气魄,完完全全是一种纯粹的意大利美声的听觉享受。对演员而言,只需自然而淳朴地吟唱,便可让观众的耳朵过瘾。“我们国内很多演员其实是站在台上‘吼歌’,拼高音而已!”
张克新也有同感,“国内有些演员存在一定误区,总以为唱歌剧就一定要大嗓门;反过来,他们往往会为了一部歌剧而去‘定做’自己的嗓音,其实是失掉了本来的声音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