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戏曲

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 带优秀剧目走基层进殿堂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孙江月
2011年10月19日14:56

  今起至22日,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优秀原创剧目《十八里香》与《村官李天成》,因入选“2011北京金秋十月原创优秀剧目展演”,在天桥剧场演出。

  一提到北京河北梆子,很多人不免猜测这是不是河北地方戏?带着疑问,记者来到和平门附近的一条小胡同,一座建于上世纪60年代毫不起眼的小楼便是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办公楼。旁边就是他们的排练厅,演员们正在为这周末在天桥剧场的演出做最后一次联排。

  名字带来的尴尬处境

  河北梆子是中国360多个戏曲剧种中的一个主要剧种。在北京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起初都是叫京梆子,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把京津冀的梆子统称为河北梆子。”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罗团长介绍说。因为名字中有地域性的制约,1956年戏曲改革中梆子剧团曾差一点被迁到河北。正如前任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马少波说:“那时我们如果胆子大些,叫了京梆子,可能就会少许多麻烦!” 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成立于1960年,现拥有一大批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表演艺术家和艺术骨干,最值得团长骄傲的是他们100人左右的剧团就有三朵“梅花奖”得主:彭艳琴、王洪玲、王英会。最近两年,河北梆子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和扶持。

  进得了剧场,进得了广场

  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王洪玲说,河北梆子就是要进得了剧场进得了广场,不管是长安大剧院还是玉蜓广场,甚至是在乡间地头,都要让观众享受到最顶级的梆子表演。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专门成立了燕山情艺术团,专门到基层为最普通的老百姓表演。在基层表演条件都特别艰苦,每一次下基层都是三朵“梅花”带头演出,倾全团之力。“每当听到他们经久不息的掌声,作为一个梆子演员,这就是我们的价值体现。”王洪玲说。

  剧团每年在京郊十个远郊区县上山下乡到边、远地区演出;到大、中、小学校积极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演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星火工程”进村演出;为奥运民工剧场和四进社区每年累计达200多场公益性演出。剧团的发展方向就好似一个橡皮筋的两端,一个向高端、一个向基层无限伸展。

  于艰难中坚守、传承

  戏曲演员要的是童子功,苦功夫比谁下得都多,然而一场表演100块钱的补助似乎和他们付出的汗水格外不符。剧院现在的办公地还是上世纪60年代的老房子,不仅如此,在这旧式双面办公楼里还住着五六十户演员及家属,有的祖孙三代挤在十几平方米的房间,走廊里就放着柜子,晾着衣服。谈到这些,王洪玲就无法控制自己的眼泪,说着说着就从眼眶里流了出来。

  一个梆子演员从七八岁左右进梆子学校,把最好的青春时光都留在了训练场,当可以挑起表演担子的时候已经差不多30岁了。那时,梆子已经成为了他们生命中无法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是舍不掉的情结,一方面是肩负着传承的责任。”

  另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现在北京已经没有梆子培养的学员班,都是从河北那边挖过来,再由剧团里老一辈京梆子骨干进行“传帮带”,如此才能体现北京梆子的地域特色,并把这种区别于其他梆子的北京特色传承下去。“我们剧团一定是先考虑社会效益,再考虑经济效益。”王洪玲始终坚持着这种信念。目前,讲述北京百姓生活的《十八里香》已经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剧团信心大增,另一部反映老人生活的原创作品《前门前》也已经开始着手创作,将会在明年和戏迷们见面。?

(责任编辑:陈然)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