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这等事!……这世界多美啊!太肮脏了!”
这是左拉小说《娜娜》中的一句对白。FIRST青年电影展闹出一则丑闻,导演李杨在微博上爆料,他和其他两位评委陈德森、管虎未看全所有入围影片,组委会在没有得到评委意见的情况下,便确定了获奖名单。真有这等事?我想,大概只有装得像未涉人世的孩童,才能做出浓重逼真的惊讶状。不过是一个潜规则嘛,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这正是最可怕的地方,我们越来越对暗规则习以为常,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各种畸形规则的同谋者。
在《娜娜》中,娜娜以恶行投入恶的社会,终毁于恶。她是恶的不适者,她没有完全剔掉她身上的热情,没有完全消除她精神上的奉献冲动。导演李杨不自觉地扮演了一场闹剧的中性角色,很正经、很搞笑、很荒诞,像科恩兄弟《严肃的人》主角一样,不是笑脸小丑,也不是哀伤小丑。李杨本打算保持沉默,一刚入行的年轻人听说了一些影展内幕,认为那很正常。这刺激到了李杨,于是他要揭露。这不是事件核心所在,但很值得玩味,中国电影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太需要这些对暗规则不适应的人了。
FIRST青年电影展是咩玩意?哪些电影获奖了?不知道有几个人知道。电影创作乏力固然是中国电影的最大顽疾,而缺乏公信力或由行政主导,则是国内各种官方影展的最大毒瘤。没有公平竞争,评选和颁奖便失去了一切意义,最终成了无人在意的自顾自唱,即便围了不少看客,也都是去瞧外围的热闹:明星的服装或三围之类。
面对质疑,影展没有给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像国内很多潜规则事件一样,当事人打太极似的套路回应,更像在乱抹浆糊。诚然,世上没有绝对公平的电影节,艺术没有可以科学量化的评判标准,组织方有自己的褒奖倾向,评委们多少都有主观因素。贝纳尔多•贝托鲁奇主政威尼斯电影节那届,没看到作品,就打算将金狮颁给戈达尔。青年电影展的问题,显然不是评委的主观因素造成的,用“操作不完善”之类说辞糊弄不过去。身为评委,李杨不知道评选规则?在李杨和影展之间,李杨的话更靠谱一些。
讽刺的是,影展的旗号是“青年”。据网上提供的资料,FIRST致青年电影人道:青年是中国电影的未来,青年担当中国电影发展之责任。初涉电影圈,触礁潜规则,对于青年影人,这堂教育课未免太深刻了点,他们担负的未来太沉重了点。学生会不是阳光地带,电影展更不是,FIRST告诉年轻人这样一个道理。
电影《楚门的世界》里,楚门生活在一个虚假的世界中,电视公司煞费苦心地维持着不间断的24小时真人秀。此次青年影展的组织方,连费心操纵的耐心也没有,这背后大概藏着一个逻辑,他们以为,不管规则明暗,每个人(参赛人员和评委)都不应找茬。愤世的福楼拜曾说:“哪怕毁了胸口,我也要朝我同时代的人们,呕出他们向上的恶心;倾盆而下,一个不饶。”福楼拜还教导我们,面对丑恶,唯一忍受的方法,就是躲开。
逆规则(影评人)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特约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投稿信箱:yulepinglun@sohu.com,优稿优酬。
|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