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部的同事这几天不在北京, 去拉萨和西藏卫视谈续约的事情了。”指着办公室里的空位,西藏特色化栏目组主编张秀芳说。
约在一年前,北京快乐京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北京健农电视制作中心承制了西藏卫视的一档系列栏目《西藏诱惑》。该栏目由《西藏往事》《藏地密码》《经典西藏》《西藏漫游》《藏地飞鸿》五个子节目构成,从周一到周五,每晚8点播出。据C S M媒介研究最新数据显示,自去年12月开播《西藏诱惑》以来,西藏卫视的收视率明显增长,在全国31个省级卫视中跻身第25位,领先于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卫视,成为西部卫视的领头羊。其中,由“电视湘军”快乐京林承制的《西藏往事》《藏地飞鸿》《藏地密码》三档节目使西藏卫视收视率较以往涨幅达到75%以上。
作为《西藏往事》和《藏地密码》两档节目的主编,张秀芳知道,续约的事情应该是八九不离十了。而出于对《西藏往事》收视率的看好,接下来,西藏卫视正计划把这档栏目更名为《雪域情》,时间由半个小时增加为45分钟,同时调整到周六黄金档播出,目前张秀芳已开始着手准备。
制播分离,全国招标
2009年1月,西藏卫视在全国有限电视网络实现了无偿落地。已经在西藏从事电视工作20多年的西藏电视台总编室主任、《西藏诱惑》栏目负责人张健表示,这不仅推动了西藏电视节目在全国电视平台上参与竞争,也必然对节目的质量、内容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寻找优秀的制作团队,实现制播分离,是当时西藏卫视的提出的一个大胆设想。
“后来我们知道,这个口子一直没开。”张秀芳说。直到2010年1月,西藏卫视才在全国相关媒体上发布公告,就其所设定的系列电视栏目进行全国招标。据悉,此前西藏卫视已经对栏目主题做了大量论证工作,光策划稿就修改了30多次。“当时我们带着方案,在北京邀请高校教授、业界专家、西藏在京人士进行咨询论证,并最终通过了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审核。”张健表示,论证的结论比较一致,即用西藏特有的元素,以特色鲜明的栏目方式,全方位展示西藏博大的自然景观、人文地理、历史风俗、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这种电视栏目制作的公开招标方式,是西藏卫视第一次尝试引进外部力量、实行制播分离。据了解,招标公告发布后,应标公司有十三四家,最终西藏卫视确定由两家公司进行承制,按照与制作团队协商的结果,每期节目综合成本5万余元,全年制作成本在1300万元以上。
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俞虹看来,《西藏诱惑》的出现具有突破性意义,它不同于以往西藏卫视的节目,在内容与形式上进行了全新尝试,展现了西藏卫视在新一轮改革中焕发出的新面貌。
合作模式
张秀芳介绍,根据西藏卫视定下的栏目主题,快乐京林原本报了3个节目方案,其中“文化访谈”和“历史人文”节目很快获得通过,但“藏地养生”的方案由于藏医藏药的内容对外传播基础相对较弱,因而改为了真人秀《藏地飞鸿》。文化类节目和真人秀也是快乐京林团队较为擅长的,该公司此前为湖南卫视操作过《零点锋云》《变形记》等节目“各家都是根据自己的特色往上报方案。”张秀芳说。
最终,《西藏诱惑》的5个子栏目,分别定位为名人名家对西藏工作、生活和情感往事进行回顾的《西藏往事》;对人文地理、历史文化未知悬疑事件探秘的《藏地密码》;对自然、历史、民俗和经济社会发展变迁进行情节化、故事化叙述的《经典西藏》;呈现旅游景点、旅游线路和旅游服务的《西藏漫游》;展示文化名人和内地人士对西藏文化深度体验的《藏地飞鸿》。这几档节目形式涵盖访谈类、探索类、人文地理类、旅游类和外拍真人秀。
节目交付社会力量进行制作,但节目的策划权、审定权、编辑权、审查权、编排权和播放权都在西藏卫视的把关之下。其流程是先由节目主编写出选题意见报给卫视主任,筛选后上报至台长,最终由台长审定选题走向和内容范围;待到拍摄剪辑好成片,由远程网络发至西藏卫视进行审查。“力度很大,也特别重视。”张秀芳说,通常是卫视的总编与台长共同审片,而他们的第一期节目,西藏广电局的局长也参与了审片。
为了工作便利和拍摄到更多影像素材,“快乐京林”和“健农”两家制作公司在拉萨都设立了记者站,办公地址位于西藏电视台对面的二层小楼里,三个房间挨着,审片也在一块儿。“我们的记者站主任是以前新疆电视台的记者,他比较靠谱,既了解少数民族的情况,懂西藏,也愿意长期驻扎在那里。”张秀芳说。而除了为北京团队的拍摄内容服务之外,记者站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在卫视审片的时候陪审,“有什么情况及时汇报。”
不负众望,栏目推出后收到了明显效果。较之于西藏卫视之前的收视,《西藏诱惑》开播后,卫视收视率从0.025%提升至0.031%,平均提升幅度达到25%。
制作者的发挥空间
虽然审查严格, 但张秀芳认为,西藏卫视仍然给了制作公司极大的自主权。不走商业化路线,不干涉具体业务,也不过分追求收视率,这给了节目操作者在节目形态选择上很大的发挥空间。
“大概很多人在拿到‘往事’的主题时,都会选择讲故事。”张秀芳却希望在这档节目中通过历史人物的访谈,实现自己的文化情结。“根据我自己的爱好,首先我要录的第一类嘉宾就是‘抢救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第二类是名人,各行各业的精英,第三类就是有传奇故事的普通人,反映另一种生活态度。”在节目中,原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阴法唐,著名摄影家陈宗烈,中国西藏网主编张小平等多位名人嘉宾都曾受邀讲述了他们难忘的西藏往事。
在画面表现上,张秀芳也走了一个讨巧的路子。在她看来,拍往事——既非发生在当下,又要服务于访谈,比如孙海英那集,“真是到部队去实地拍摄一圈,也不好看,若要把嘉宾拉到现场去,成本又太高。”张秀芳说,她曾在北京台做过社会调查记者,“所以在这个节目里,我们选择了感情路线,用的是心理线索。”比如一个老者叠一个17岁的照片,一片云,一个转经筒,表达追忆往事,传达的是一种感觉,走的全是再现的镜头。
马景是《藏地飞鸿》节目的主编,真人秀对他来说并不陌生。“最初是想从反映人文的东西入手。”马景采用了“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真人秀形式,大的故事是具有公益性的,名人嘉宾帮助委托者去西藏寻找交付人,完成一个信息的传递;而小的故事则是从嘉宾到西藏的那一刻开始。马景认为,“现代的都市人跟西藏相对传统生活状态下的人相遇,肯定会发生碰撞,产生一些故事出来,有时侯我们能设计,比如在行程上安排好到哪儿体验农耕,但有时是突发状况,因为大家都在陌生的环境里,一定会有现场的东西可以抓。”
操作难度
在策划《西藏诱惑》系列节目之时,张健就预料到,对于制作者来说栏目的整体拍摄必定是难度大,问题多。首先,拍摄的季节问题是节目组面临的一个难点。马景表示,西藏能进行拍摄的最好时间是在5月底到8月初,两个多月,但要至少做出可备半年播放的节目,时间非常紧张。为了集中行程,他要求编导在北京就做好前期选题筹备工作,包括资源沟通和故事脚本,一旦准备好8期节目,就送走一批编导去西藏,车轮式的赶进度。“回来后,这批编导剪片子,下批编导再去拍,我要求一个编导最少拍4期。”有时,节目组在西藏当地的赶路时间甚至会超过拍摄时间。马景记得,有次他跟拍摄组去阿里的小学寻找委托人资助的两个学生,从拉萨出发开车开了3天,路过无人区,见到了藏羚羊、藏野驴、秃鹫,在阿里,小学校长告诉他,这是县里通公路以来第一辆进来的中巴车。
不过,气候的影响、地域的广阔只是制作者们面临的困难里最细小的一个环节,大家遇到的普遍问题是“人”的资源的缺乏。一方面是参与节目的嘉宾,不管是有着西藏往事的记忆,还是在当下有亲人友人在那里,必须和西藏有密切联系,这让节目组犯了难。“资源肯定会越来越少。”马景说。最后,他想出的解决方案是将《藏地飞鸿》的节目路径调转过来,由内地城市进入西藏传递信息,变为从西藏进入内地城市寻找信息。
《西藏往事》改为《雪域情》后,张秀芳表示,她将加大对普通人的访谈。另外,在主持人的选择上也下了很大功夫。“要对西藏熟悉,同时要能与嘉宾产生思想的火花。”目前,《西藏往事》的主持人是作家祝勇。之前,张秀芳与祝勇约在三联书店见面,聊了不到半个小时,立马就定了下来。祝勇不仅写了《西藏:远方的上方》一书,娶的媳妇也是地道藏民,虽然他当初并不懂主持,但恰好张秀芳想做的就是一档“不像电视节目”的节目。因此,她对祝勇提出的惟一要求就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插嘴也没关系,显示自己的博学 也没关系。”张秀芳认为嘉宾会愿意跟一个有历练的人碰撞观点,“至于后期怎么剪,那就是我的问题。”
同样,在《藏地密码》主持人的选择上,张秀芳也选用了“比节目组还懂西藏”的蒋冰。他是陆川拍摄的旅游宣传片《大美西藏》的男主角,这部片子每天在布达拉宫反复播放,用张秀芳的话说,“当地人都认识他了。”在这个脱口秀中,张秀芳认为蒋冰的表演功底起到了极大的辅助作用,配合解说词的层层递进,为观众解惑答疑,把一篇篇讲述西藏人文地理的“说明文”演绎出了颇具悬念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