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亚捷(资料图) |
他是中国第一代偶像明星,第一代“岩男郎”,相对这些“标签”,他更喜欢被称为“便衣警察”。当年一部《便衣警察》令他一夜成名,红遍全国。此后他一直淡出观众视线,由于对艺术的狂热与执着,他接剧本很挑剔,一年基本只拍一两部戏。真正的艺术需要安静,沉淀,积累,直到如今,时机成熟,薄积厚发,作为明年央视开年大戏的《国家命运》中,他的创作冲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与“钱学森”融为一体,攀登上艺术人生的另一座高峰。
如今,他想重归明星档,依旧是缘于对艺术的狂热与执着,“顺应潮流,顺应时代。我要用我的实力,再有机遇的时候,力争重新回归到明星的段档上去,高调作为。力做一名明星艺术家,完成最终的追求。”
艺术人生——“将这口饭吃成了极品”
电视剧《国家命运》已经顺利杀青,该剧主要记录六十年代的科学家们以惊人的智慧与毅力,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民族奇迹。同时,这也是一部反映钱学森个人事迹的电视剧。为了演好钱学森,胡亚捷是如何做足功课的呢?当年的“便衣警察”一夜红遍全国,胡亚捷并非趁热打铁活跃于观众的视线,他又是因何这般低调淡定呢?
“钱学森是世界瞩目的大科学家,如果不努力去了解他,去塑造他,是一种罪过,所以我一点都不敢怠慢。首先从外形上接近人物,钱学森的毛发很稀松,所以我的头发被剃得像秃顶一样,他的眉毛比较短,因此我的眉毛又去掉三分之一。这个造型出来后,很多人认不出来我,连我儿子都差点认不出我来了。”
“这部戏最考验演员的地方,就是从资料片过渡到演员的表演中来,如果抓不到人物精髓的话,演员就无法产生自信,无法让自身进入到他的灵魂世界中去,所以说对我来说是全新的彻底的一次创造。我首先是将大量图片资料搁在自己所能够看到的每个角落里,从对他初步的认知,到慢慢的进入、融化,从形似到神似,进入到照片后面,让他活起来。这个过程的演变,对于我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我甚至觉得自己演了三十多年的戏,直到今天塑造这个人物,自己才刚刚开始会演戏,才刚刚开始知道了怎样去塑造人物。”
“因为塑造钱学森这个角色太过瘾了,目前我对剧本‘挑’的劲头越来越大了,从可塑性方面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是说,将这口饭吃成极品了,回头来,虽然还是大鱼大肉,但已经满足不了这种口味了。”
“我不担心被观众遗忘。月有阴晴圆缺,人也一样,不能总在最高处,最主要的是自己怎么对待工作,自己的心态放好之后就会把他体现在创作上。不是说一定要永远活跃在观众的视线里,那对于一个演员来讲,是一件挺累的事情。我不是一个愿意玩心机的人,比较喜欢扎扎实实地自我体验,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会被别人的形式或者氛围所左右。演艺是我一辈子的事业,要细水长流,所以说保持一种状态,经久不衰,这是我所追求的。换句话说,不像现在的很多人或者说社会的浮躁现象,不会急功近利。”
戏外人生——“家人的快乐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中秋这天,胡亚捷家里聚集了自己家人以及太太娘家人总共24个,胡亚捷刚刚与他们吃过团圆饭。人到中年,家人对他意味着什么?对于教育孩子方面,胡亚捷有着怎样独到的见解?
“从‘便衣警察’以后,24、25年期间,我一直不断地被提及家庭,但回答都是不一样的。活到今天这个年龄,再来回答这个问题,跟以前又有很大的不同,今天家人对我来说应该是天,不管是父母也好,还是妻儿也好,或是亲属,都是非常重要的。到了这个年龄,老人越来越老,孩子越来越大,责任和担子更明确了。在我还没结婚的时候,父母亲都在齐齐哈尔工作,父亲因为心脏不好每年都要住院两次。到北京二十多年来,父亲再没住过院。两个老人为了孩子在外边好好工作,他们尽最大的努力保持健康的状态,从来没给我们添过麻烦,我非常感谢他们。
我儿子今年14岁,上初三啦。为了让他从小不要有优越感,让他明白自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家庭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们就送他住校。在群体生活中,他得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去完成学习和生活的目标。我们虽然付出了很多辛苦,但换来的是一种很甜美的东西,因为孩子成长了,他的鉴赏力和识别力,足以让他在社会上成为一个独立的少年,不会带有特殊身份的优越感或盛气凌人。现在他学习越来越上心,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努力,这是我们夫妻俩最欣慰的,最起码少惹很多事。
现在,只要家人幸福,快乐,家人过得好,就是我最大的目标,家人的快乐就是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