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的新老更替既是自然定律,也可能孕育着后续的话语转换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杨梅菊、陈娟发自北京 央视《新闻联播》又将出现新面孔了!当这条消息以几何级的速度被传播时,传说中的新主播欧阳夏丹和郎永淳(微博),仍在各自的岗位上按部就班地忙碌着。
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喻国明透露,欧阳夏丹和郎永淳加入到《新闻联播》主持团中,是通过公开透明的竞聘方式。据悉,在竞聘过程中,整个评委团队给参与竞聘的主持人设置了三种不同的情景,而欧阳夏丹和郎永淳,在每一种情景内都表现得非常优异,各项得分都很高,因此成功胜出。目前两人已经试过定妆并进行了试录影,很快就将与观众正式见面。
“看见”新闻的人
看上去,欧阳夏丹和郎永淳的出现是如此理所当然,但任何熟悉《新闻联播》历史的观众也许都明白,事实可能并不那么轻易。
由于相对封闭的信息单向传递,注定《新闻联播》要长期处于被过度解读、放大、戏谑乃至嘲笑中,但对于它的任何试图摆脱旧有模式的尝试,人们仍然表现出巨大的期待与热情,对于欧阳夏丹和郎永淳的出现亦不例外。
欧阳夏丹是尖尖脸,郎永淳则长了一对小眼睛还戴着眼镜。这两个看上去不符合央视传统审美标准的主播,其实在登陆《新闻联播》前,早已是央视新闻频道中坚力量的一部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之前年轻的海霞、李梓萌、康辉和郭志坚(微博)率先走进《新闻联播》,不过是央视新生力量全面挑起大梁的开始。而这股“青春的力量”,如今正在进一步迸发着新能量。
而如果说欧阳夏丹和郎永淳的面孔革新尚是《新闻联播》小心翼翼的又一次探索,那么央视一套最新推出的《看见》周末版,则在最大程度上解释了面孔背后的精神依据。
《看见》并不是一档新节目,但它的周末版却更似一次新生,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它的两位主持人:柴静,原《新闻调查》主持人,以悲悯而公立的柴式风格著称;邱启明(微博),《24小时》节目主持人,他的不同在于演播室里的真性情。
在节目的开场,柴静这样解释片名“看见”:“这个时代每天都在发生大量新闻,我们的任务是让人们看见新闻中的人,感觉到人的存在。”柴静的博客名字是“柴静·观察”,很显然,与“观察”相比,“看见”是更寻常并不带距离感的词。与柴静同时加盟《看见》的,还有她在《新闻调查》时的同事范铭和郝俊英,曾经,她们被称为《新闻调查》三剑客,节目呈现则以深入人性而见长。
而在邱启明看来,这档节目同时最大力度呈现的,还有节目制片人李伦(微博)的“大人文观”。制片人李伦,央视90年代黄金时期的见证者,也是其后一大批优秀制片人离开央视浪潮后的坚守者。与曾经的同行者们相比,李伦更温和,这种温和的坚持赋予他理想主义之外的务实,他并不觉得央视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很显然,最好的时代还远远没有到来,”李伦说。
这是一批新闻背后的人,他们竭力所做的,是让习惯了集体是觉得中国能够看见新闻中的“人”。《看见》周末版第一期,以“温暖”为关键(微博)词,柴静采访了姚晨(微博),邱启明则探望了“最美妈妈”。柴静专访药家鑫案双方父母,则是《看见》改版后播出的第二期,与姚晨的专访相比,这是力道更为精确深沉的呈现。播这期节目,诚如高空走钢丝。但这个团队依然给了人很大的惊喜,节目让人们看到的,是一声枪响之后,在死亡带来的最深的沉寂里,双方父母慢慢从妖魔化的愤怒与谣言里走出,浮现出的最可贵的人性。“悲剧已经发生,但这个世界的事情,依然有太多疑问和心事没有解决,而这正是我们关心的,也是需要被看见的。”编导范铭说。
不一样的央视人
他们是央视的新生力量,同时也是看见新闻的人。如今,荧屏之外,他们还有另外一个活跃的平台:微博。也正是在这里,让更多观众和网友发现了“一群不一样的央视人”。
曾经,只有在央视内部春晚和《分家在十月》中,央视人的幽默和个性才得以短暂宣泄,如今,这一切都由微博来实现。
“这事我干过,在火车站帮人搭把手,那人本能警觉看我是否抢劫。见我身手不似,才放心让我帮忙。所以,帮忙提个箱子不仅是帮了把手,更是巩固社会的一份信任。”如今已是央视当家花旦的张泉灵(微博),在微博上转发一条讨论是否应为路人提供帮助的帖子时这样说。
事实上,在微博中,张泉灵所传递的信息使其不再仅仅是一个主持人,而是一个爱插科打诨的笑话高手,一个有着理性思考的公民,一个与儿子做朋友的母亲。她幽默地表达对郭美美(微博)事件:“刚我还感慨,不是郭美美,我都不认得玛莎拉蒂。立刻有同事反驳,前几年不是有人送过你一辆!我大惊失色,又转念一想,确有其事啊!当年我何止一辆玛莎拉蒂,我有一个十辆车组成的车队,整天挪来挪去。那么多人送我车,从未有人要求当我干爹。相比新闻联播,我想活在开心网里。”
对于“7·23”动车追尾事故中的新闻发言人,张泉灵写道:“最近的一些事情,我用脑子想,始终想不明白。于是,我用脚后跟想,开始懵懂了。比如,今天有人考我,发炎人和泰国前总理有什么关系,我的脚后跟智商依然不够,什么关系?”
一切愤怒和指责,都被巧妙地化解在幽默和调侃之中。有人感叹,看了张泉灵和李小萌(微博)的微博才明白,她们何以能成为央视主持人,也是看了她们微博才明白,这俩人当央视主持人多浪费。例如,李小萌用一句话点评最近的北京打工子弟学校事件:“北京24所打工子弟学校被关,北京市教委称不让一个人失学。寻找名叫‘一个人’的小朋友。”而在郎咸平专访郭美美母女遭遇网络围剿后,李小萌在微博上来了一句:“想当主持人的一定不是好经济学家。”
不仅如此,通过微博力所能及地亲身参与公益活动,也成就了网民眼中“不一样的央视人”印象。比如经济频道年轻主持人马洪涛(微博),积极参与“爱心衣橱”公益拍卖活动,新闻频道主播邱启明则一直通过微博平台为弱势群体鼓与呼。
迈跬步,稳妥走
诚然,新面孔和新生代的出现,离不开大环境的变迁和大平台的改革气魄。但与此同时,后者的步伐有多大,也注定将对新生代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多年前,中国传媒界专家展江教授就曾对央视新闻频道的开播寄予期望。但他经过5年的观察认为,新闻频道过于回避最具生命力的重大突发事件的直播,而常常代以类似媒介事件的设置性直播,比如大江截流、水下考古等。如今,面对央视新生代的陆续上位,这位学者依然保持了他的审慎。
展江说,他不会对于央视目前的种种变动寄予太大希望,但是对于那些新面孔,以及内部致力于推进的变革,他乐见其成。
学者喻国明则将央视的变化放置在中国媒体多元化的市场格局下看待,事实是:现在中国的传播格局不靠央视,央视也早已不再是大多数人对于推动媒体环境的唯一期待,也因此,一切变化都在于央视自己是否与时俱进、引领潮流。“央视的变与不变是它自身处理角色关系的结果,是它自己的选择,如果不进取就会被淘汰或者边缘化”。
也许真正的进步就应该是这样,它不是口号和盲目激进,而是一切幽微的缓慢的探索。
到央视业务楼一层的台史陈列室里看看,你也许会明白,为什么面孔的变化极有可能意味着精神的转轨。在那里,被展江形容为“标准的党的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联播》前任主持人邢质斌和罗京的照片,和另外两位在19年前离开《新闻联播》的主持人薛飞、杜宪的照片并列在一排。
《国际先驱导报》法律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