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印象·西湖》 杭州西湖景区 |
“我不同意外界对实景演出的指责,地方政府盖一个剧院,拍一个电影大片、电视剧,投入上亿很正常,但只能演几个月。
我们的实景演出要演几年时间,天天演,它的盈利性比电影、电视剧高,投资风险相对比较小,如果成本控制得好,节目质量有保证的话,实景演出是一定能赚钱的。
——梅帅元(实景演出创意人)
山水实景作为一种很独特的实景演出和影像结合的艺术样式,全世界可能还没有这样的范例。
我们要为人服务。大家有娱乐,有消费,让当地政府、当地人有钱赚,但同时也有美的享受,也很健康,也很快乐,还很和谐。
“印象”系列每个地方的主题、内容是不重复的,不仅艺术不重复,风土人情、人文景观、时代风貌,都不重复。跟美国迪士尼不一样,我们是复制,更是创新。”
——张艺谋
“今天?淡定?淡定个狗哇!”2011年7月6日9时43分,王潮歌用iPad发了一条微博。
这天晚上,陈凯歌的《希夷之大理》大型实景演出在云南大理古城东北侧的水库上演。而此时,《印象·刘三姐》策划人梅帅元导演的大型实景演出《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已经在河北承德上演快一个月了。
2003年,《印象·刘三姐》,一炮打响,这种以山水为实景舞台的演出,开始星火燎原,至今已经走红大江南北。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三位电影导演,久石让、谭盾、易中天、于丹、纪连海等文化人,都先后涉足“实景演出”这种艺术形式。
演出为什么一定要有舞台呢?
在《印象·刘三姐》出现之前,中国的舞台艺术里并没有“实景演出”这个词汇。
“实景演出”这个创意是梅帅元最早想出来的。1998年夏天,他担任广西省壮剧团团长,领着剧团在甘肃省巡回演出。他们沿着丝绸之路,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出没。也许是窗外昏黄不变的色调让梅帅元厌倦,坐在大巴车上走了七天的他想起了青山绿水的桂林——漓江两岸成片的梯田,江水夜间的渔火,村庄袅袅的炊烟,江畔洗衣的村妇,岸堤上吃草的水牛。
“我当时就想,演出为什么一定要有舞台呢,这一望无际的沙漠,为什么不能当舞台?漓江的青山绿水,不也是天然的舞台吗?”随后的几天里,他一直为这个想法而激动。回到广西后,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能否以漓江山水为舞台背景,以广西流传千年的刘三姐为主题,上演一出桂林山水灵魂的歌舞表演,请张艺谋来导演?”
梅帅元为自己的这个想法兴奋了好几天。他想到歌舞表演,也是因为在美国考察的经历——百老汇经典剧《猫》、《西贡小姐》、《美女和野兽》,上演几十年,剧场仍然座无虚席,门票往往都要提前预订。这深深地刺激了梅帅元,这些年来,他一直为剧团的生存而发愁。
梅帅元把自己的想法写成了一份策划书,递交给广西文化厅有关领导。在得到批示后,梅帅元拿着20万元启动资金,赴京找到了正在太庙执导《图兰朵》的张艺谋。
“我当时想的导演就是张艺谋,因为他有足够的品牌力量,有才华,能够吸引市场和观众。”
刚刚玩歌剧的张艺谋被梅帅元“山水实景演出”的想法吸引了,但他反问梅帅元:“世界上有没有人做过这样的演出?”梅帅元在网络上查了一下,结果是,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以山水为舞台这样的实景演出样式。张艺谋立即回答:“这样的演出我一定要做。”
说服了张艺谋出任导演,梅帅元回到广西桂林找钱。很快,《印象·刘三姐》运营团队基本组建完毕,梅帅元担任制作人负责统筹,张艺谋负责艺术创作,早年留美攻读MBA、曾任职美国银行的广西文化人黄守新负责融资找钱。黄见了无数投资机构、老板,但没有人相信,在露天山水搞演出,会有人来看。
黄守新自己投入630万,作为项目前期投资。《印象·刘三姐》的钱找得很难,整整用了5年时间,投资商换过好几个,好几次差点做不下去,最终从桂林一家企业及当地银行找来了6000万。
钱找到了,张艺谋却要拍《十面埋伏》,不能分身,具体的活移交给了王潮歌和樊跃。据王潮歌回忆,2002年,她担任导演、樊跃负责舞美设计的亚洲博鳌旅游论坛闭幕式《欢乐漓江》在象鼻山下的湖水中央演出,这个演出的策划人是正在筹备《印象·刘三姐》的梅帅元,因此张艺谋也来看了。演出结束后,张艺谋找到了王潮歌和樊跃,在一家宾馆坐下来聊天,聊到了凌晨三点钟,越聊越投机,张艺谋邀请两人一起合作《印象·刘三姐》。
《印象·刘三姐》前后修改了一百多次。试演的时候,曾经邀请广西当地官员、专家、导游、记者观看,可听到的意见几乎都是负面的。“没有看到大明星,导游建议张艺谋请宋祖英唱山歌;而专家嫌没有情节故事,认为没能弘扬壮族的历史文化。”
王潮歌和樊跃当时就懵了。好在半年后,市场用脚来投票了,看《印象·刘三姐》的观众多为外地游客,靠着口碑相传,前来观看的观众越来越多。原来1800人的场地一再扩建,最后加上加座,竟然容纳到了近7000人。
“‘印象’既不是给当地老百姓排的,也不是给专家学者排的,它就是给去旅游的老百姓看的。他们喜欢、爱看,口碑相传,票房节节高。”王潮歌现在可以直面媒体的质疑了。
“一谈钱,你们就骂”
一台演出,改变了阳朔县城的面貌。原来只有一条主干道的小县城,现在成了大街小巷遍布的新城镇,原来只有招待所、简易旅社,现在星级宾馆随处可见。当地的村民也从摆地摊变成了开店,白天撑船、打鱼赚钱,晚上则穿上演出服,成为了《印象·刘三姐》的群众演员。因为是山水实景,当地的农民卖起了望远镜、雨衣、雨伞、手电筒,这些是观看实景演出的必需品。
投资商很满意,6000万的投资,已经演了8年,截止到2010年4月,《印象·刘三姐》演出总计办了超过2700场,观众三百多万人次,总票房超过6亿元人民币。一台戏演到如今,门票依然供不应求。地方政府也很满意,《印象·刘三姐》增强了桂林的旅游吸引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而作为《印象·刘三姐》的运作团队,制作人梅帅元、总导演张艺谋、王潮歌、樊跃、黄守新,都找到了新的发展机会。一些地方旅游部门也看中了《印象·刘三姐》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纷纷前来找到他们,洽谈合作。这时,巨大的利益已不能让他们再捆绑在一起了。梅帅元说自己原本是希望整个团队能继续合作下去的,但“导演团队不愿意”。后来,大家选择了各自发展的道路:杭州市找到张艺谋、王潮歌、樊跃的印象工作室,请他们执导了《印象·西湖》;接着云南丽江又找他们做了《印象·丽江》;梅帅元应嵩山少林寺的邀请,和谭盾、黄豆豆、易中天合作,推出了《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接着又和北京人艺导演李六乙合作,做了《中华泰山·封禅大典》等作品。连《印象·刘三姐》的首任总经理黄守新也转为策划人,做了《大美唐城》、《梦幻湘江》、《南华禅钟》和《印象·北部湾》等实景演出节目。
距少林寺7公里的待仙沟,原是一个荒凉的山区峡谷,梅帅元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上演后,前来少林寺游览的游客开始留下来看演出。不到5年时间,演出地附近已经出现了餐馆、歌厅、酒店,还出现了禅院、佛堂、修行区的宗教文化产业链。
同样,在“吸金”方面,“印象”的运营者开始也没有想到。“《印象·大红袍》公演一年来,共演出三百多场,接待观众超40万人,经济收入五千多万,利税一千多万。另外,武夷山茶农茶叶的销售量提高了三成,演出也为武夷山带来了更多的游客。现在,爬天游峰、游九曲溪、看《印象·大红袍》,已逐渐成为游客到武夷山旅游的三个‘必选项’。”大红袍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彬在电话里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在回答南方周末记者提问时,张艺谋不认为为商业服务是一件坏事。“世界上不管什么文化艺术,只要跟读者、观众、消费者发生关系,它就是商品。除非你不拿出来,就是自己私下玩的。”
在《印象·大红袍》到来之前,小镇的文化生活,基本上是空白。王潮歌和樊跃因为选址和排练,在武夷山度假区的小镇上断断续续住了半年。她发现那里的娱乐项目十分贫乏,无非是小镇广场上唱歌跳舞,在歌厅喝酒唱歌,或者在房间里看电视。
“游客晚上只有在房间看电视,到大街上喝茶,或者外出按摩洗脚。现在有了演出,游客看完了演出,就会来我这里吃夜宵。”武夷山度假区“阿惠饭庄”的老板阿惠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但这些是王潮歌不愿提及的。“我一谈钱你们媒体、文人墨客、专家学者就骂我。”她更看重的是对那些小镇、乡村里年轻人的改变。
“他们都是上不了大学准备到大城市打工的年轻人,因为有了‘印象’留在了小镇,《印象·大红袍》二百多名年轻演员,80%为当地村民,他们每个月可拿到两三千块钱,因此而有了人生信心,觉得自己能够做很多事情。”
“战友”挺进北部湾
对那些实景演出的制造者来说,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度,“印象”再多,似乎也不为过。
到目前为止,由张艺谋、王潮歌、樊跃组成的“印象铁三角”团队,已经涉足丽江、西湖、海南岛、武夷山、普陀山,推出了6部“印象”系列作品;梅帅元和他的团队,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到《天骄·成吉思汗》、《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已经有11部作品。而陈凯歌团队的《希夷之大理》也开始上演。
在生意红火的现实面前,王潮歌的“印象”操作思路也在转变。从早期只拿“策划费”到后来的“票房分成”,在接受了三轮风投超过一亿美元的投资后,“印象”由工作室升格为公司,开始由“智力占股”到直接参与投资,由《印象·大红袍》时只占40%的小股东到《印象·普陀》时成为控股70%的大股东。
相比之下,梅帅元的生意单纯些。他扮演的是内容提供商的角色,只介入前端内容的制作和内容的维护。他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找来了谭盾和易中天合作,自己和易中天联合挂名导演;《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和《天骄·成吉思汗》找来的则是李六乙合作导演。
在国营剧团当过多年团长的梅帅元,谈起商业回报一点也没有像王潮歌、樊跃那样的不好意思。“我不同意外界对实景演出的指责,地方政府盖一个剧院,拍一个电影大片、电视剧,投入上亿很正常,但只能演几个月。我的实景演出要演几年时间,天天演,它的盈利性比电影、电视剧高,投资风险相对比较小,如果成本控制得好,节目质量有保证的话,实景演出是一定能赚钱的。”
2011年底,冯小刚担任艺术总监的《印象·北部湾》也即将上演。但冯小刚的助手张树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透露,冯小刚担任这个艺术总监,主要是因为当年在战友文工团一起工作过的老友刘斌力邀,拉不开面子。
也就是说,《印象·北部湾》实际上是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接的项目,整台节目的表演也基本上以北京战友文工团演出团队为主。但身为导演,刘斌显然在宣传和炒作上知名度不够,于是运作《印象·北部湾》的黄守新就想到了请冯小刚。
冯小刚去防城港看了演出场地,却发现因为投资巨大和其他一些原因,这个项目的工作无法展开。至于什么时间能够开演,冯小刚自己心里也没底。
黄守新曾经是《印象·刘三姐》项目的前期总经理,经历了项目的征地、拆迁、剧场建设。当初他投入的630万资金,在《印象·刘三姐》火起来后,获得的商业回报十分惊人。
在离开“印象”以后,黄守新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先后在广东韶关市做了《禅宗圣典》、在长沙做了《梦幻湘江》等山水实景演出。不同的是,黄守新做山水实景演出运作是虚,做商业旅游地产开发是实。
黄守新的公司在承接《印象·北部湾》演出的同时,也取得了演出地所在的洲墩岛和针鱼岛975亩土地的开发权。按照他的计划,这个地方会分为演出实景区、国际码头风情区、国际会展酒店区、艺术家创作园区,进行商贸、餐饮、酒店、娱乐等在内的开发。在2011年3月新签订的广西玉林容县绣江两岸文化旅游景观项目中,黄守新的公司获得了1300亩的项目规划用地。
此外,还有一堆冠名“印象”的实景演出在全国各地纷纷出现。在王潮歌看来,针对“印象”最多的批评其实来自这些跟风的山寨演出,但这些批评和质疑、谩骂,最后却落在了她和张艺谋、樊跃身上。
但她现在顾不上这些。“印象”系列发展最好的时候,王潮歌和樊跃应张艺谋邀请,参加奥运会开幕式和国庆60周年群众联欢晚会的创意制作,耗掉了两年的宝贵时间。这时候,竞争者梅帅元、陈凯歌,纷纷加入实景演出的生意中来。
在王潮歌的印象公司获得马云参与的云峰基金5000万美元投资的同一时间,一直运营实景演出的浙江宋城集团以70倍的市盈率登陆创业板。在上市后,宋城股份宣布,在未来5年之内,将用40亿资金在全国复制10个“千古情”的实景演出,其中第一单《泰山千古情》将在2012年5月与观众见面。
与宋城的“千古情”相比,名气更响的“印象”和“大典”却还没有上市。眼下,梅帅元和黄守新也不断与风投和资本方进行约见和会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达成协议。融资成功的王潮歌和樊跃带着团队,正在重庆武隆为《印象·武隆》奔忙,这个新“印象”的演出地离武隆的风景地天坑不远,曾是张艺谋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外景地。
实景演出"七宗罪"
2003年,《印象·刘三姐》在中国首创"实景演出",之后各地纷纷效仿。至2011年7月的《希夷之大理》,批评声不绝于耳,直指"实景演出"对环境、地貌、人文的破坏,有学者疾呼"大型实景演出要降温"。
破坏环境:《希夷之大理》因舞台覆盖水库,被认为影响水库灌溉功能,声光电系统造成不良影响,伤害了大理的古朴宁静;《印象·刘三姐》被批 评给环湖生态系统带来破坏;《印象·西湖》因违反《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招来严厉指责;《印象·丽江》遭到炮轰,批评者认为声污染破坏环境,舞台 也损害了丽江自然景观。
干扰民生:《希夷之大理》彩排期间,大理居民受到干扰。有媒体报道民众的抱怨,以"震天动地,古城完了"来描述他们的感受。"我住山脚下都能听到,那古城里的人可是遭殃了,据说还天天演,看着吧,过不久就是社会矛盾。"一位当地居民说。
回收不力:有批评指出,许多地方的实景演出由政府出资,由于缺乏严格缜密的市场考虑,徒留虚名,投进去的钱血本无归。有的地方砸了上千万元就演一两个晚上,有的演几场就演不下去了。
盲目跟风:由于一窝蜂搞实景演出愈演愈烈,一些地方不顾本地资源是否适合,盲目追随"印象"搞大型实景演出。山东某地搞"地雷战"实景演出就遭到了批评与质疑。
资源浪费:实景演出在各地被复制,被批评为地方政府的浮躁,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产业缺陷:实景演出艺术形式虽趋于成熟,但从产业发展上则仍显幼稚和单一,其长处是"因地制宜",但还缺乏延伸产品,品牌效应也因其"过多"而受限。
手法老套:针对"印象"系列及其他实景演出的艺术性,有批评者指出,《印象·刘三姐》具备了一定的原创性,而此后的各种实景演出大都在结构及表现手法上复制这一模式,缺乏创造性,对各地文化缺乏了解,盲目消费地方文化元素。
(据新华社等媒体报道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