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音文化

《米脂婆姨》与中国原创音乐剧发展研讨会召开

来源:搜狐娱乐
2011年07月10日15:51
《米脂婆姨绥德汉》与中国原创音乐剧发展研讨会
《米脂婆姨绥德汉》与中国原创音乐剧发展研讨会

《米脂婆姨绥德汉》与中国原创音乐剧发展研讨会
《米脂婆姨绥德汉》与中国原创音乐剧发展研讨会

《文艺报》原副主编、著名戏剧家钟艺兵发言
《文艺报》原副主编、著名戏剧家钟艺兵发言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化厅共同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承办、榆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中国音乐剧研究会协办的“《米脂婆姨绥德汉》与中国原创音乐剧发展”研讨会,于2011年7月9日召开。

  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全国唯一一所集艺术科研、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为一体的国家级的综合性学术机构,一向对当代艺术创作予以高度关注。此次会议从文华奖获奖作品中撷取《米脂婆姨绥德汉》进行讨论,希望通过此剧的研讨,对中国原创音乐剧,特别是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民族化探索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音乐剧《米脂婆姨绥德汉》是陕西省倾力打造的优秀舞台精品,由国家一级导演陈薪伊任总导演,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任音乐总监,陕西省作协副主席白阿莹任编剧,歌唱演员王宏伟和“民歌小天后”雷佳主演。2008年该剧在陕西榆林首演便引起极大的轰动,随后几度进京,登陆国家大剧院隆重献演,多次获大奖,并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了我国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大奖特别奖”。该剧既包含充满浓郁地域色彩的信天游、秧歌、高跷等民俗文化以及60多首新编陕北民歌的全景式展现,更融入了现代音乐剧的一些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是近年来难得的舞台精品。

  出席此次研讨会的领导有: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孟祥林,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茜,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文联、榆林市政府、榆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方面的领导也出席了会议。参加研讨会的文艺界与评论界的专家学者包括(按姓氏笔画排序):中国音乐剧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道诚,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田青,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著名作家白描,《中国艺术报》社长、著名评论家向云驹,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彦君,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祯,《光明日报》总编室主任、著名文艺评论家沈卫星,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著名评论家吴义勤,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肖云儒,中国音乐剧研究会副会长、国家一级演员沈振翮,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著名文艺评论家李敬泽,中国现代文学馆原常务副馆长、著名作家周明,《文艺报》原副主编、著名戏剧家钟艺兵,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副主编唐凌,《中国文化报》原副总编、著名文艺评论家阎纲,《中国戏剧》杂志社原社长、著名戏剧评论家黄维钧,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剧研究会副会长、教授廖向红,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甄亮,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杂志副主编黎继德,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副教授、音乐剧专家慕羽。《米脂婆姨绥德汉》主创人员陈薪伊、赵季平、白阿莹、康世进、燕小军等也出席了会议。到会的还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和陕西方面的众多媒体。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茜主持。

  会议开始,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发表致辞,他指出:《米脂婆姨绥德汉》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就是创作离不开民族民间的文学基础,同时又以当代创作的观念、手法和形式来融会贯通。《米脂婆姨绥德汉》在舞台艺术的整体创作上达到很高的品质,因此得到了观众的热情的欢迎。导演的探索和创新非常有新意;作曲既有很地道的陕北音乐特色,又有时代元素在其中;编剧故事很感人,人物关系与情节发展等内容处理得很好;加上榆林歌舞团方面的精彩表演,保证了该剧是一个高水平的艺术呈现。王部长指出,中国音乐剧发展二十多年来,艺术家热心推动其创作和发展,但也有比较沉寂的时期,中国的音乐剧路到底应该怎么走?大家在寻找和探索。《米脂婆姨绥德汉》让我们看到,中国的音乐剧要走中国自己的民族化音乐剧发展道路。以歌舞演故事是中国戏曲与西方音乐剧的共同的基本内涵,以什么样的歌舞来演故事则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形态,音乐剧的发展并不只有一种模式,需要人们来好好研究和探索。从舞台艺术创造和它的影响力来看,《米脂婆姨绥德汉》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三方面的统一,同时,它对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让人们来讨论、借鉴、学习的样式。最后,王部长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也对《米脂婆姨绥德汉》创作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衷心的祝贺。

  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孟祥林在讲话中指出,这部剧从编剧、导演,到作曲、演员,是强强联合,剧作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他指出从事文化管理工作的人,对文学、对艺术要有一种热爱,并尝试从事这方面的写作,在这种过程中,能够形成一种静静的、深刻的思考和对这片热土,对人民百姓的真诚的热爱,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同时也对我们的文化管理工作有帮助。

  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刘宽忍指出《米脂婆姨绥德汉》是陕西省委宣传部、文化厅和榆林市委市政府联合打造的一台剧。陕西省委省政府对艺术非常重视,提出“大剧大戏”,这是当时的三个大剧之一。陕西省榆林市副市长兰新哲说,《米脂婆姨绥德汉》是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化厅和榆林市委市政府打造的,全面展示陕北特色文化,高度诠释陕北人文精神的舞台艺术精品。该剧满怀文化自信,用强烈的舞台效果将陕北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接下来,《米脂婆姨绥德汉》的三位主创介绍了该剧的创作情况。总导演陈薪伊详细介绍了这部戏的创作过程,编剧方面展现了人物的发展和变化,表现了人性的复杂;音乐方面以陕北民歌的音乐为完全的素材;这部戏的形象是:黄土,舞台上是三维黄土在旋转。赵季平老师介绍了音乐的创作,他说整个创作氛围非常好,这个戏的音乐是陕北民歌,是泥土的,也是时代的。我们需要从土地中间生发出来的,从心底流畅出来的东西,来感染今天的一代人。必须要在那块土地上,让创作深深地扎根以后,创作出来的东西老百姓才能喜欢。这样的创作,初衷就是让民间的东西在新的时代延伸生命力,感染新一代人们对于这块土地的关注。白阿莹介绍了编剧方面的体会和感受,他说这部戏之所以能够走到现在,一开始导演和作曲就把这部戏定位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上,要求故事里不能有以前所有我们见过的陕北故事的一点痕迹,歌词必须是陕北话,而且必须是新创作的。最后结尾的咏叹调、长段歌词,写了好多遍,最终是“大雨洗完了陕北的天,天上飘来了米脂妹,地上走来了绥德汉,高坡上爱……”以此表现这部剧的大情大爱,和中华民族特有的对人性的挖掘,使剧作展现出来的状态更加令人感动。

  著名诗人、剧作家,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贺敬之和著名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声乐教育家王昆为研讨会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祝贺《米脂婆姨绥德汉》在艺术创作上取得的成绩。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田青先生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中国传统戏剧的形式上所发展起来的新的舞台剧、歌舞剧该如何发展?中国的戏剧是以歌舞演故事,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既有歌、又有舞、又有音乐。《米》剧最成功的原因就是它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继承了中国戏剧的表现形式,符合中国人千百年来形成的审美观和传统。,把原生态的东西用现代的理念进行了合适的、合度的保留。最后他指出,“原创音乐剧”的定位有其合理性,有利于中国的宝贝走向世界,进行国际化传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肖云儒先生认为音乐剧的几个要素《米脂婆姨绥德汉》都具备了。第一,综合。综合性使得它跟西方的歌剧、舞剧区别开来,而与中国本土的民族戏剧结合起来。第二,时尚。这是音乐剧的一个特点,音乐剧的时尚使得它和中国戏剧走的成熟化路子区别开来,成熟化的路子使我们更多关注传承前人,而时尚化的路子使我们更多关注当下审美趣味。第三,底层。音乐剧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底层,因为源自是底层,所以能成为一个很活跃的品种。《米》剧突破了原来陕北歌舞在内容上的某种局限,不以阶级斗争为唯一核心,而是把个人命运的解放,定位为人性的解放和心灵的解放。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著名文艺评论家李敬泽先生说:《米》剧找到了它生气勃勃的源泉所在,在一个很重要的根本点上,可能对我们现在的文学创作、戏剧创作、影视创作,乃至整体的文化气氛,有重要启示。这部剧对人的看法和它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就是和陕北高原上的那些人民和百姓对世界和生活的看法是一致的,如此明了、热烈、清楚、坚决。

  中国音乐剧研究会副会长沈振翮认为,《米脂婆姨绥德汉》是中国原创歌舞剧,也是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样式。《米脂婆姨绥德汉》大大提升了传统秧歌剧的品质,是又一次飞跃式的发展,把人们已经淡忘了的小型秧歌剧华丽亮相,同时为我们提升了民族音乐,把它用到戏剧之中,使其成为真正的舞台戏剧音乐。最后,他指出此剧在整体结构上仍然有可以提升的空间。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祯指出:这个戏是有陕北独有的艺术形式呈现和表达乡土气息浓郁的一曲爱情之歌。这个戏在民族化、地方文化资源方面所做的挖掘工作,确实是非常有意义的。把陕北丰厚的民歌音乐元素,和舞蹈元素形成了一个综合的剧,是一种创新。这个戏的创新还表现在,它把原生态的艺术进行了提炼和加工,使其更加艺术化。

  《文艺报》原副主编、著名戏剧家钟艺兵认为,就艺术形态而言,《米脂婆姨绥德汉》应该属于秧歌剧,是中国新秧歌剧创作中的一次难得的尝试与突破。它以中国民歌、中国戏曲为音乐素材,以音乐、戏剧、舞蹈三者融合为手段,以符合中国老百姓欣赏习惯为标准,走中国歌剧民族化、大众化的道路,是中国民族秧歌剧创作中的新收获。《中国艺术报》社长、著名评论家向云驹主要从《米》剧与非物质文化保护相结合的方面发表意见,认为该剧与地域文化中最纯粹的,最有特色的东西相结合,大秧歌、信天游等特色文化在戏中运用得非常好。这种对地域文化特色遗产的利用和张扬,在现代社会里是非常好的尝试。中国音乐剧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道诚从故事内容的民族性、音乐表现的民族性、舞台呈现的民族性谈了对这部戏的看法,他指出,“民族音乐剧”是在新中国新文化中诞生的,是中国老百姓都能接受的一种艺术品牌、艺术形式,《米》是中国民族音乐剧的新的重要收获。

  《中国戏剧》杂志社原社长、著名戏剧评论家黄维钧谈《米脂婆姨绥德汉》在创作上的可贵之处:第一,《米脂婆姨绥德汉》都是用信天游的歌词写的,有的是从原有的民歌素材里提取的,有的是结合了原来的民歌,又加上自己的原创。这样文学性很高的唱词值得赞赏。第二,这部戏是歌、舞、剧三者的完美结合。第三,这个戏将人性提升到非常纯粹的层面,展现人性之美。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著名作家白描在题为“乡土资源与经典意识”的发言中指出:《米脂婆姨绥德汉》带给人们诸多的启迪,让人思考什么是乡土资源、本土文化、什么使中国风格、大众情怀,什么是接近实际、接近生活、接近群众。它还提供了实践经验,从剧本入手,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保护,立足人民大众鲜活生活,开掘丰富乡土资源,吸收和调动其他艺术手段进行艺术创新,从而使中国的歌舞剧具备了“走向经典、逼近经典、创作经典”的可能性。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剧研究会副会长廖向红教授认为:此次研讨会以《米》剧作为一个优秀的演出案例来探讨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发展是很有战略眼光的。该剧第一个特征是强烈的民族性;第二是通俗性,以通俗易懂的故事,人之常情、人之常理,来获取最广大观众的认可;第三,在艺术语言方面,该剧也很重视如何让它具有现代性;第四是很强的观赏性。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副教授慕羽指出:《米》剧创作者有两方面的追求特别值得尊重。第一,延续了秧歌剧的生命。第二,思考中国当代舞台艺术呈现方式,如何接续传统文化的血脉。另外,关于民族性与世界性,很多国家都存在同样的问题,也进行了各种尝试和努力,值得我们借鉴。经典的音乐剧既能够表达本民族人民的情感,又可以包容全人类的共通情感。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杂志副主编黎继德作了最后发言,他指出:《米脂婆姨绥德汉》的成功首先在于其文学性,重在一种人性化的表达,讲述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故事,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并且有一套漂亮的语言。编剧向民间文化、民间语言的学习,找到了宝藏,《米》剧在这个方面的探索值得学习。

  通过此次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讨论了音乐剧《米脂婆姨绥德汉》的艺术特点与成就,分析该剧对民族文化、地域风情、民间音乐与西方艺术形式等各种元素进行融合的经验。专家们进一步由《米脂婆姨绥德汉》这个个案讨论中国音乐剧、歌舞剧的发展现状,肯定该剧融合戏剧、音乐、舞蹈等多种元素于一体,既具有浓郁的陕北地方文化特色,更加入了许多现代舞台艺术的形式和手法,显示出艺术家在学习和吸收民间艺术营养的同时,利用一切传统的或现代的、民族的或外来的艺术形式和手法进行创作,在艺术创作如何对待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通俗与高雅等方面进行了可喜的探索。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责任编辑:李瑞芳)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