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深度评论

搜狐演出:《三家巷》大革命时代的命运交响

来源:搜狐娱乐
2011年06月17日15:02

 

 

 

 

 


 一条小巷,历经百年沧桑,风采依旧迷人;一段故事,传诵万千读者,依然刻骨铭心。在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到来之际,由广州军区战士文工团创排的大型舞剧《三家巷》,再次让这样一条小巷,连同它承载的故事,从历史深处走来。

  巷里巷外:跌宕起伏的道路选择

  小说《三家巷》是著名作家欧阳山长篇小说《一代风流》系列中的首卷。原著以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革命为背景,记载了广州西关官塘街三家巷里发生的一段故事。

  在巷里,住着官僚地主阶级代表陈家、买办资产阶级代表何家和手工业无产阶级代表周家三个家庭,着重写了以周炳、区桃为代表的革命青年对理想和光明的追寻,他们的道路选择和命运起伏。《三家巷》问世以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深深地影响了一代文学青年,直到今天。

  在巷外,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是一个发生大变革、造就大英雄、形成大格局的时代。这个时候,在中国维持了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刚刚土崩瓦解,资本主义、三民主义、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等各种社会思潮,纷纷登上中国的舞台。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思想理念,也传到了中国。围绕“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课题,“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进行怎样的制度设计”,各种力量展开了激烈的大比拼、大较量。相对于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这些主义和思潮,大部分都是推动中国往前走的力量,是改变中国面貌的变革性力量,都有可能成为中国的未来,关键要看中国人民在历史面前如何选择。

  小说就是以这样的历史背景为创作起点,取材大革命前夕的政治中心广州,以最具代表性的三家巷的变迁来窥视当时的社会风云。小说中的陈家大少爷陈文雄、大姑爷张子豪和何家大少爷何守仁等社会青年,跟周家的大女儿周泉、二儿子周榕等人是同学。中学毕业时,他们都是满腔热血,立志要改变中国的面貌,发出豪言壮语:“无论如何,咱们今天既然离开学校,就一定要把中国治好。这虽然只是一种抱负,但是从今天起,发愤为雄,一定会达到目的”,甚至还互相立下盟誓:“今后永远互相提携,为祖国富强而献身。此志不渝,苍天可鉴!”

  对于如何实现理想,他们充满憧憬:有的赞成以武力统一中国,消灭南北军阀,再发展经济;有的主张振兴实业,经济强国;有的主张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有的主张发展工会,壮大工人组织与帝国主义作斗争;也有的赞成国民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主张。共产党作为新生的政治力量,同样让他们充满期待。

  由此,他们阔步走上了社会大舞台上,在暴风骤雨的社会变革中,几经起伏跌宕,便有了各不相同的命运遭遇。张子豪告别家人参加北伐,成了国民革命军的军官,国民党叛变革命发动“4·12”政变后,他成为双手沾满革命者鲜血的刽子手。何守仁在广州市教育局谋了一份差,花钱买到一个科长职位,当年的英雄志气早已荡然无存。陈文雄则靠着窃取省港大罢工的成果,当上了兴昌洋行的经理,成为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表。

  小说的人物重头戏,浓缩在铁匠工人出身的周家三个儿子(周金、周榕、周炳)和药铺店主儿子杨承辉、鞋匠女儿区桃等人身上。他们从小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艰辛的身世和奋斗历程,使他们学会了站在工农的立场来观察社会、思考人生、选择道路。是共产主义这种为无产阶级工农大众、为社会绝大数人谋利益的先进理论,给了他们思想的指引,从而投身到为劳苦大众翻身求解放的革命洪流中。周金、杨承辉、区桃等人,后来还在革命中英勇献身。

  主人公周炳的身世,最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他从小失学,饱尝艰辛,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受尽磨难。特别是长大以后,看到心上人区桃和大哥周金先后被国民党杀害,陈文雄、何守仁、张子豪却升官发财,他自己和二哥却流浪街头,有家归不得等黑暗的社会现实,便有了自己的社会观察和人生反思,思想开始觉醒。在这样的社会境况中,他并没有消沉,而是发出了呐喊:“革命吧!革命吧!不革命——还有什么路走呢?”表明他在政治上已经开始成长起来。在工人运动领袖的影响带动下,周炳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学会在《共产党宣言》等革命书籍中寻求答案,一步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戏里戏外:信念力量的心灵传递

  小说原著中的那帮年轻人,走向社会之初都是浑身朝气,充满改造世界、改变中国的理想,不失为一种新生力量的代表,应该背负起中国的希望。在急剧动荡的社会变革中,却如大浪淘沙,发生了剧烈的分化:有的因坚守理想不懈奋斗,光照日月;有的背离了当初的誓言,随波逐流;有的则走向了反面,终被历史的洪流所吞没。成败得失,分水岭正是在信念一线之间。

  在舞剧《三家巷》中,剧作者唐栋凭借自己的深厚功力,将小说原著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简化成周炳、区桃和何守仁、陈文婷等4个主要人物,并保留了原著的故事脉落和故事情节,既契合了舞剧主要人物不超过4人的限制性要求,又使得将小说改编为舞剧成为可能。这也是该剧的第一大亮点和成功的起点。

  由杜鸣、邢时苗领衔,闫兵、徐成华担纲的主创团队,带领张志、王迪、石泉、闫红霞等富有朝气的年轻导演,和门大成、孙秋月、高健、刘舒等优秀青年舞蹈家,成功地将文学台本转换成舞蹈语言,从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各种舞段的运用,到音乐、服装、灯光、道具的配合,都恰到好处、浑然天成,使观众能够以艺术的形式与革命先烈进行理想信念的探讨。

  在戏里,何守仁等人蜕变的过程,深刻揭示了“信念的动摇是最根本的动摇”。当初,何守仁也曾经是满腔热血的社会青年,视参加革命为最大的时尚,参加了贴标语、撒传单和游行等进步活动。是洋买办的耀武扬威、长驱直入,反动军警的恣意殴打、血腥镇压,让他一步步屈服于反动势力的淫威,屈服于现实名利的诱惑,理想信念渐成空。特别是他多次向陈文婷求爱未成之后,恼羞成怒,转身变成了带领军警捕杀共产党人的帮凶。信念的动摇,使他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也丢掉了做人的灵魂。

  主人公周炳、区桃等革命青年的如炬信念,并非天成。是残酷的社会现实,让他们的信念一步步聚焦。“过契”给陈家,面对衣锦食玉的富足生活,周炳感到的不是真正的幸福,而是一种说不出的压抑和屈辱,有如剧中移动的一堵堵“陈氏家训”墙从四面八方向他逼来,让他无处遁逃。于是,他有了不屈的抗争,特别是因怒斥调戏使妈的陈万利而被逐出陈家之后,更使他认识到改变这人吃人黑暗社会的,唯有革命。而区桃在游行中为掩护他不幸中弹牺牲,更促使他将悲痛与愤怒转化为革命的力量,坚定地投入革命的洪流。

  在戏外。编创和演员们所作的种种努力,得到了观众的充分认可。该剧5月底、6月初在广州公演时,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上至将军下到士兵,从高校师生到社会观众,都感到这是一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

  一位将军深情地说,这部剧唤起了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回忆,让我们看到了从三家巷走出的热血青年,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心存救国救民远大志向,反抗压迫、反抗剥削,追求光明与进步,为美好新生活不懈奋斗的历史足迹。

  一位广东高校的老师,对发生在身边的这段故事记忆犹新,从连排到公演,她一口气看了3遍。她表示:在这部戏里,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生百态:有劳动人民(周家、区家)阶级意识的觉醒,有买办资产阶级(陈家)对革命的投机,也有官僚地主阶级(何家)的没落腐朽和对革命的憎恨。这一切尽管都已很遥远但并不陌生,昭示后人: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从哪来的。

  一位“90后”的大学生说,剧中主人公对新生活的无比向往,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坚定爱党信党跟党走的信念。无论是花市的热闹喧嚣、西湖边的安详七夕夜,还是周炳、区桃仰望星空时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无一不被反动军警的镇压和拘捕所打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周炳、区桃等进步青年依然对心中的理想追逐不已,直到献身。一个选择,一份承诺,一种担当,让人很感动。

  而剧中各种艺术手段的配合运用,对观众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流畅明快的音乐,始终扣人心弦、沁人心脾。无论是对《国际歌》旋律的大胆借用,还是主题曲《寻》的深沉隽永,表达的都是一种信念的力量。服装颜色,灰色、黑色代表旧世界,红色、黄色代表新时代,对比格外分明。而由铁锤、镰刀组成的党徽这一特殊“道具”的出现,既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工农民众的社会基础,更有劳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用铁锤锻造钢铁意志,用镰刀收割金色梦想”的深刻寓意,劳苦大众从此看到了希望的曙光。革命者高举党徽的场景,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共鸣。

  镜里镜外:留给现实与未来的思考

  古人讲: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舞剧《三家巷》记录了一段艰难岁月。这既是一群普通中国群众的选择史、奋斗史,也是他们的爱情史、人生史;这既是国家和民族发展进程的一个缩影,也是一段崭新历史的开端;既还原了那个时代的真善美,也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假恶丑。

  在镜子里。主人公道路的选择何其艰难,作为社会最底层劳苦大众代表的周炳、区桃,在社会现实面前,除了屈从于剥削和压迫,唯一的选择只有反抗,只有摧毁旧世界才有新自由。他们的人生何其悲壮,在向旧势力斗争的过程中,一切新生力量开始总是弱小而单薄的,所以就免不了有牺牲,但伴随着牺牲的增多,旧的牢篱渐渐被撕破,新旧力量的对比才得以发生变化,最终迎来新势力战胜旧势力的曙光。他们的爱情何其高尚而凄美,尽管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忠贞如一、心心相印,他们最终却没能成为眷属,并非不愿,实非不能,在那个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时代,劳苦大众的恋爱注定只能成为轰轰烈烈革命的注脚。

  在镜子外。留给后人的,却是无尽的思索。

  关于道路。著名作家柳青说过:一个人的一生看似漫长,但最紧要处往往只有年轻时的那几步。道出了选择道路的极端重要性。个人如此,国家和民族亦如此。舞剧以小见大,以主人公周炳的遭遇来折射黑暗社会中工农大众的命运,揭示大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也寓意深刻地揭示一个道理:内忧外患中的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重压之下,积贫积弱,没有别的现实道路可走,只有靠着共产主义指引,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去改变自己的命运。看完全剧,不难发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样的结论,是多少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真理。这条道路,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关于信念。在残酷的斗争面前,周炳极度痛苦,在工友的帮助下,他认识到摧毁这整个旧社会,就要进行阶级斗争,从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组织分配的工作中。罢工被反动派镇压下失败,他被捕入狱,仍坚持把为党做工作视为最大的快乐。在这样的信念支撑下,即使面对杀头的危险,他依然向着心中的理想,义无反顾地去追寻。正如小说原著中周炳所说:“世界上的人大概分成两类:一类是为自己的利益活着的,另外一类是为别人的利益活着的。我憎恨那些为自己的利益活着的下贱的动物,我崇拜那些为别人的利益活着的伟大人格。按我自己说,我想走后面那样一条道路。”坚定的信念,塑造了高尚的灵魂。这也正是周炳直到今天还能“活”在读者心中的原因。今天,我们尽管不再面对革命先烈那样的血雨腥风,也没有被杀头丧命的危险,但是面对糖衣炮弹无时无刻的攻击,面对腐朽思想文化的诱惑,同样可以看成是战斗时刻在打响、考验随时在眼前,时刻提醒我们要用理想信念交出自己的答卷。

  关于爱情。舞剧《三家巷》忠于小说原著,以青年一代对理想和光明的追寻为主题,以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剧中,何守仁对陈文婷的爱情,尽管“门当户对”,却处处充斥着功利。何守仁疯狂追求着陈文婷,陈文婷心里爱着的却是周炳,对何守仁不理不睬;为了救出周炳,陈文婷假意答应了何守仁的求婚;而当何守仁看到陈文婷依然和出狱后的周炳在一起时,彻底被激怒的他终于撕下伪装,带着军警抓捕周炳和游行劳工。

  有着纯洁美好、坚贞如一爱情的,莫过于周炳和区桃。打铁出身的周炳和鞋匠出身的区桃,由于相同的出身,亲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和人间的不平,对革命事业充满向往,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从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到志同道合、心心相印,始终并肩战斗在一些。在血雨腥风的斗争中,他们坚持认为“一定会获得胜利,觉得一切黑暗势力都将消失,觉得世界上还没有一种力量强大到能够把我们分开”。这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政治信仰、共同的志趣爱好,使他们坚定地走到了一起,直至区桃英勇牺牲。而这,更加激发了周炳义无反顾地走向革命的道路。一对革命情侣,写就爱情绝唱。

  全剧道出了一个道理:人生的聚散离合只是一种表象,根源则在于志趣是否相投;志同道合,有了共同的志向和情趣,即使困难再大,哪怕是有杀头的危险,也能坚定地走在一起,否则就算是海誓山盟,海枯石烂,一遇上困难挫折,也只能分道扬镳,各奔东西。选择爱情,其实也是在选择人生;因着人生价值观和追求的不同,志趣各异,聚散离合则是情理中的必然。 文/王永清

(责任编辑:崔延)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