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深度评论

文化报:民族舞剧《三家巷》光明与理想的追寻

来源:搜狐娱乐
2011年05月30日11:22

  羊城5月,英雄树上的木棉花还未凋谢,改编自欧阳山同名小说的大型民族舞剧《三家巷》,便在广州友谊剧院的舞台上悄然绽放,其绚丽多姿、气度不凡的品质令人叫绝。

  这部由广州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历时半年精心打造的五幕舞剧,是专门向中国共产党90华诞献礼的剧目。它以上个世纪20年代大革命为背景,以追寻光明与理想为主题,以发生在广州西关三家巷的青年爱情故事为主线,歌颂了一代青年追求共产主义信仰的人生历程。5月初,该剧连演6场,场场爆满,出现一票难求的场面,更出乎意料的是赢得了“80后”、“90后”年轻观众的青睐。

  一幕幕穿越世纪时空的陈年往事,缘何能在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心田激起层层涟漪?带着疑问,笔者走近舞剧《三家巷》。

  历史观照现实 时尚元素凝聚信仰的力量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人白居易的话深刻启示我们:一切艺术应是对当下的观照,而非沉湎于故纸堆,更非单纯地吟风弄月。从这一视角透视舞剧《三家巷》,不难理解主创人员“且将旧曲翻新声”背后的苦心孤诣。

  提及将上世纪50年代的小说作品《三家巷》搬上舞台的初衷,编剧唐栋侃侃而谈:“通过讲述在大革命背景下的几组爱情故事,旨在以历史的目光观照现实,以现实的情怀追溯历史,带着今天的青年一代走进历史,在纯真缠绵的爱情故事里,在精神成长的风雨历程中,在追求光明的浴血奋斗里,在淳厚地道的广州风情中,在风格鲜明的岭南音乐里,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背景中感悟精神,沐浴心灵,守望信仰。”

  作为献礼剧的舞剧《三家巷》,在精神气质上与小说原著一脉相承。它以现代舞蹈、舞美、音乐等时尚元素,弘扬主旋律,通篇演绎着关于“青年人如何树立正确信仰”的宏大主题。剧中主人公周炳,大胆反抗地主阶级的压迫,并抵制住了出身资本家家庭的漂亮小姐陈文婷热烈爱情的诱惑,他永葆对无产阶级家庭出身的鞋匠女儿区桃爱情的忠贞,在区桃牺牲之后,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革命道路。主人公周炳坚守信仰的人生选择,在时下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它重拾信仰大旗,宛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

  一部主旋律文艺作品,应责无旁贷地给青年人以时代精神感召和人生道路指引。可以说,舞剧《三家巷》在这方面做了成功尝试。它以绚丽多姿的艺术感染力,将当代青年人吸引进剧场。而当青年一代走出剧场时,尚能沉浸在舞剧所展现的艺术氛围之中,思考着“该坚守怎样的信仰,该选择怎样的道路”等人生大课题时,演出成功就不言而喻。

  弱水三千一瓢饮 浓缩原著实现升华与超越

  以舞剧形式讲述这样一部厚重且人物繁杂的文学巨著,对编剧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与探索。看似只需大刀阔斧地大删大减,其实却需要匠心独运,进行艰苦卓绝的“二度创作”。从原著的30多万字到舞剧台本的寥寥千余字,舞剧忠于原著,并对其高度提炼与升华,正所谓“弱水三千化作一瓢饮”。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戏剧领域曾提出过著名的“三一律”结构理论,即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舞剧兼具戏剧的一切功能,舞台表演不可避免要受到“三一律”的制约。弱水三千,这“一瓢水”如何舀取,最为考量剧作家的功力。

  曾以创作话剧《天籁》《红帆》获得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和“文华大奖”的剧作家唐栋,堪称圣手。他将小说的长篇叙事与多重结构浓缩为两个小时的舞剧叙述,将纷繁复杂与错综微妙的人物、铺排提炼为以周炳与区桃为主线,以陈文婷与周炳、何守仁与陈文婷为副线,以陈万利、使妈、阿仔(丑角)、巡捕为边线的简明人物关系,集中通过周、陈、何三户人家之间尖锐的阶级矛盾,表现出那个年代以周炳、区桃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对光明与理想的追寻。

  剧本序幕这样写道:“20世纪30年代。广州。细雨霏霏中,三家巷若隐若现。青石板路上,区桃打着雨伞款款走来。暗夜,几个年轻人在街巷中撒传单、贴标语,快步跑过。尾随其后的是气势汹汹的巡捕,区桃急忙用雨伞掩护住周炳。巡捕追下,周炳捡起标语,与陈文婷、区桃、何守仁将手握在一起,一群热血沸腾的年轻人,发誓要反对列强,为争取人人平等而奋斗。”仅仅百余字,便勾勒出一幅极具情景性的画面。画面中,主要人物全部出场,且身份交待清楚,剧情发展一气呵成,且主题思想呼之欲出。这种举重若轻,简约中包罗万象、尺幅间暗藏千里之势的编剧功夫,让舞剧《三家巷》剧本结构紧凑,矛盾冲突集中,人物塑造极具简约之美,对原著的浓缩提炼倍显自然流畅。

  舞与剧自然融合 现代手法讲述上世纪爱情故事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小说《三家巷》先后被改编成粤剧、话剧,也被搬上电影银幕,惟独舞剧始终没人敢问津。缘何?非不为也,实难为也。

  去年底,当广州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决定将其改编成舞剧时,这种“敢啃硬骨头”的艺术勇气,令所有同行为之侧目。最终,舞剧《三家巷》成功了,它将“舞”与“剧”自然融为一体,浑然天成。两个小时的舞台表演,数十次转换场景,80多个人物往来穿梭,井然有序。整部舞剧没有一句旁白,却让每一名观众都将剧情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

  据广州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刘晶介绍,正式排练前,每一位演员都仔细研读了《三家巷》小说、电影以及粤剧剧本,并写出了自己所扮演角色的“人物自传”。团里为锻炼队伍,形成了一个编导和演员也不外请、一切靠自己的共识。孙秋月、门大成、刘舒等青年舞蹈家以超乎常人的吃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将整部剧情展示得淋漓尽致。一位专家看后这样评价:“舞段编排新颖流畅,肢体语言准确到位、情感表达生动感人,堪称完美。”

  在整部舞剧的设计上,除了民族舞,《三家巷》还将拉丁舞大胆引入,增强了舞剧的西洋元素。买办资产阶级少爷何守仁向陈文婷示爱时,那一段激情四射的拉丁舞步,风度翩翩;示爱遭拒后,舞步又带着几分自嘲式的滑稽,与人物的身份十分契合,让台下观众为之忍俊不禁。

  舞剧的局部编排也很出彩,充满了视觉冲击力和情绪感染力。比如在周炳对家训的反抗一幕中,代表“陈氏家训”的几块沉重的石碑,在舞台上不停地移动、冲撞,周炳将其推开,又被其夹住,如此反反复复——周炳踉跄舞步中所释放出的压抑、抗争、愤怒和无奈显现得酣畅淋漓。第五场中,区桃牺牲时,青年舞蹈家孙秋月采用了以慢节奏缓缓倒地的舞姿,其凄美之状宛如黄叶在无情秋风中缓缓飘落,让现场观众为之掬一把伤心之泪,并将剧情推向高潮。

  神似与形似统一 岭南风情入画来

  观看舞剧《三家巷》,会感受到浓郁的广东地域特色。满洲窗、灰塑、趟门、荔湾湖、拖板鞋、大裤脚等道具,让人仿佛行走在上世纪广州西关的深深巷陌之中;“过契”“花市”“乞巧节”等广东民俗场景,则让人真真切切体会到“岭南风情入画来”。

  舞美是寂静的戏剧。舞剧《三家巷》的舞美设计,与“戏”几近水乳交融。在这里,舞美已经不仅仅是背景衬托,它自身已经成为戏剧不可剥离的重要部分,成为无声的戏剧潜台词,与观众进行着欣然意会的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

  舞美历来讲究神似与形似的统一,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有限空间与无限空间的统一。该舞剧第一场的“花市”,舞台的布景反复变换,一会儿是宽阔的街道,一会儿是狭窄的小巷,一会儿是货物琳琅满目的商铺,再配以舞台上川流不息的人群,一个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花市”便生动地展现在舞台上,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舞剧第四场中,区桃和女伴们在“乞巧节”齐聚在荔湾湖畔做女红。此时的舞台背景设计了一幅湖景挂图,虽然挂图只占了半面墙壁,空间十分有限,但整个舞台却有湖光山色、无限辽阔之感。

  在无声的舞剧表演过程中,舞美还时常起着渲染主题的作用。比如,周炳在铁匠铺打造成的铁锤和镰刀,将其高举头顶,组成党徽图案,巧妙揭示了周炳的共产主义信仰。特别是主人公周炳和区桃相恋,彼此握手,贴身相偎之时,舞台后面一大一小两株鲜花烂漫的桃树,缓缓地从舞台两侧向中间靠拢,并呈现出枝丫连理的状态,在舞台上,已经分不清是恋人相悦还是两树相恋。这一别出心裁的舞美设计,营造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死生契阔,与子相悦”的浓情意境,将台下观众带进了梦幻般的世界……

  (来源:文艺报 作者:王文斌 李华敏 严德勇)

(责任编辑:崔延)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