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记者 贺雅佳 文/图
“小小竹排江中游”,“我胡汉三又回来了!”不管是主题歌还是经典对白,1974年拍摄的电影《闪闪的红星》都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影片根据李心田同名小说改编,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优秀的儿童片,它表现的是上世纪30年代在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江西,一个叫柳溪的山村里,暂时还处在大土豪胡汉三的统治下的几十户贫苦人家里头所发生的故事。以一位年仅八岁的孩子潘冬子为人物中心安排情节,设置矛盾,体现了主人公在党和前辈的教育、帮助下,逐渐成熟起来的过程。
●主创访谈
《闪闪的红星》成功塑造了潘冬子,也让观众深深记住了胡汉三。“我胡汉三又回来了!”一句经典的对白流传了几十年,至今仍常被提起。胡汉三的扮演者刘江老先生现已86岁高龄了,身患多种疾病,但说起话来依旧中气十足,谈起当年拍摄《闪闪的红星》的情景依旧记忆犹新。
【曾听闻凶残土豪用人心泡酒】
新快报:一说起《闪闪的红星》,大家除了想到潘冬子就是您扮演的胡汉三了,这个角色太坏了,让观众刻骨铭心地恨。
刘江:《闪闪的红星》是1974年拍摄的,那时候“文革”还没有结束,这是整个“文革”期间拍摄的唯一一部故事片,当时我们八一厂和所有的演员都铆足了劲,都想争口气把这部电影拍好。其实找我演胡汉三这个角色一开始是有争议的,是没确定的,有天上面叫我去西山拍外景试戏,说要送审,等我演完,领导才最后确定,这个角色就是我了。
新快报:胡汉三那么坏,你是怎么去把握这个人物的呢?
刘江:我对胡汉三的理解就是凶、狠、毒。在演这个角色之前我确实是下了很多苦功的,看了很多的资料,研究了那段历史。我是1946年5月参军的,其实胡汉三这个角色离我并不遥远,我参加过打土豪分田地,是遇到过类似的事情的。那时候在广西,有一次我们去一个土豪家,他家里有很多的财产,在清点财产的时候,还发现了一坛酒。当地人问我知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我说不知道,是不是猪肝啊?对方小声在我耳边说:“人心,人的心,童男童女的心。”我当时吓了一大跳,你想想,那是多残忍啊。
后来地主反扑,还乡团疯狂报复土改的农民,那是非常残酷的。当时不是说农民翻身得解放吗,地主就说我让你翻身,怎么翻呢?拿个刺刀去插妇女的下半身,枪杀、活埋农民,现代人是体会不到那种残酷的。总而言之就是疯狂、残忍地报复,不掌握好这个主脉就掌握不好这个角色,在塑造胡汉三时我一直就是这样去理解和揣摩角色的。
【经典对白: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新快报:现在大家一提起《闪闪的红星》还是会提到“我胡汉三又回来了”这句对白,当年这句对白是怎样诞生的呢?
刘江:其实这句话是剧本里本来就有的,我只是在语气上加以创作了,投入了我自己的生活经历,让人物显得更加真实,告诉大家天下还是我胡汉三的。其实通过胡汉三的对白,你就可以想象他这个人有多坏。“拿了我的给我还回来,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拿了的还也就还吧,吃了的怎么吐呢?他就是一个非常狠的人。
新快报:现在您还记得当年拍摄的情景吗?
刘江:记得,最记得就是米店吃饭那一段。其实胡汉三内心是矛盾的,也是恐惧的,他看到小冬子,是愣了一下的,觉得这个小孩在哪见过,但是孩子嘛,长大了,有变化了。当人家问他手上的牙印时,胡汉三说是狼仔子咬的,他说这话时是看了一眼小冬子有什么反应的,家贼难防啊,他总想把小冬子挖出来,但是见这个孩子很镇定,一点反应也没有,他就以为自己认错人了。我演这部戏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第一,必须尊重历史的真实性;第二,一定要形象、生动,如果塑造的角色不丰富不生动,观众是根本不爱看的。
【送审心情忐忑怕变黑典型】
新快报:在演胡汉三这个角色时,有想过会如此成功吗?
刘江:没有,那时候只是大家都憋了一口气,想把电影拍好。没想到大家会那么喜欢潘冬子,喜欢胡汉三,反而没人记住潘冬子的母亲。其实当时电影是给潘冬子的母亲很大篇幅的,给她安排了很多很重的戏。
新快报:《闪闪的红星》刚上映时是什么情景?您像现在的明星一样有了走红的感觉吗?
刘江:我们在拍电影的时候,是没有想过影片会这么成功的。电影一拍完就拿去送审,结果一个星期都没有消息,那时候大家心里都是七上八下的,不知道领导是什么态度,因为那时还在“文革”,除了样板戏,基本上没别的娱乐,也没有故事片。我们私下聊天,我就说这送审只有两个可能,一个呢,是首长们很满意,想仔细多看两遍,提一提修改意见,另一个呢,就是这片子不行,不能放。当时他们都说我说废话,是,确实是废话,但你从这样的对话里就能感觉得到,我们都是很紧张的。你可能不知道,那时是“文革”啊,我演的是胡汉三啊,一个大坏蛋,如果被定性为黑反攻,我就完了,害怕这一辈子都翻不了身啊。突然有一天,八一厂里车水马龙,媒体记者全来了,大家都说《闪闪的红星》这好那好,各地放映的情况都非常好,观众反应很强烈。就这样片子红了,成功了。
新快报:那您那时自己会有走红的感觉吗?也会像现在的明星那样不敢出门吗?
刘江:哈哈哈,我想我应该算是因这部电影得利的人吧,电影放映后,我就不敢上街了,一下子红起来了,走在街上也会有人认识、叫我的名字了,还有人要签名。我们大院里还有人跟我开玩笑,“你那么坏,你老婆晚上敢跟你睡吗?”哈哈哈,这部电影风光了好几十年,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闪闪的红星》依旧在放。
【加入“侃协”乐观应对病魔】
新快报:《闪闪的红星》前段时间翻拍了,您看了吗?
刘江:我知道翻拍,但我没看,好像口碑也不太好,要是真的很好电视里肯定不停在播。120分钟的影片,非要扩大就没有意义了,精华都没了,而且老的《闪闪的红星》演员都已经家喻户晓了,现在再翻拍,其实是有压力的。以前我们一年演一部电影,已经叫高产的了,现在的演员一年十几部片子,他们怎么可能很好地体会角色,怎么能演好呢?
新快报:近年来已经很少见您演戏了。
刘江:我已经86岁了,有胃癌、前列腺癌、冠心病、糖尿病,说得好听点是满汉全席,说得难听点是五毒俱全。我现在这样的年纪,要正经拍戏已经力不从心了,拉人家后腿不好。这些年我常跟人说,我的目标就是活到90岁,过了90岁,每多活一天都是赚了的。我是想通了,人反正是要走的,我得胃癌也十几年了,现在也活得挺好的,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新快报:您的心态真好,现在偶尔客串电影是不是都当好玩?
刘江:朱时茂的《戒烟不戒酒》前段时间不刚上映吗,我演他爹。我问他我这角色有啥对白,他说没什么,你就坐那装痴呆,这个好,我就往那一坐,演痴呆,他还得叫我爹。朱时茂知道我腿有骨刺,走路不行,他就给我买了个全自动的轮椅。之前冯巩拍《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有天打电话给我,说:“老爷子,想不想吃驴肉啊?”他知道我喜欢吃,我说好好好,然后他就一车把我拉去了保定,就几个镜头,完了送我不少驴肉,我一个礼拜都没吃完。
新快报:您现在平时有什么爱好吗?
刘江:我喜欢在家看碟,听歌,我加入了我们大院的“侃协”,什么都侃,随便侃。我喜欢听歌,流行的、摇滚的、爵士的,什么我都听,我没有偏见,不反感,只是觉得现在的歌词好像写得比较粗糙。
背后故事
反派演得太传神,上街都要戴墨镜
刘江是影坛著名的“反派专业户”。刘江常说,假如演出的反面人物观众不买账、恨不起来,那就说明是自己的失败。几十年反派演下来,刘江外出时常被观众喊作“汤司令”、“胡汉三”,最终刘江只好戴上墨镜再上街。《地道战》中“汤司令”这个角色活灵活现,“高,实在是高”这句台词成了刘江的经典,跟随了他一辈子,做个广告也是这句。
刘江1925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出身贫寒,13岁就辍学到社会上做童工谋生。尽管生活艰难,仍难压抑他对进步文艺的向往。16岁时,他参加“北平业余实验剧团”,开始了最初的文艺实践。抗战胜利后,他参了军,在松江军区政治部文工团任团员,参加演出了《白毛女》、《军民互助》等话剧和《土地还家》、《妯娌争光》等歌剧、秧歌剧,塑造了农民、战士、地主等各类艺术形象,受到部队和群众的欢迎。
“文化大革命”后,他又参加了多部影片的演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闪闪的红星》,他扮演的胡汉三,表演达到入木三分的质感和炉火纯青的境界,受到电影界内外的广泛赞誉,因此,他落下个“胡汉三”的别名。1974年,八一厂拍《闪闪的红星》,胡汉三一角原准备在几个人中进行筛选。结果,刘江一试镜,那几个人都退了下去。导演见了刘江,高兴地对他说:“老刘江,你给我好好用功。”刘江对胡汉三的设计是:面容和善,内藏杀机,甚至睡觉也在想怎么演。“胡汉三”在茂源米店喝酒那场戏,最见刘江的功夫。他特地从家里拿来一瓶酒,坐在凳子上一杯一杯地喝了起来。导演说:“别喝多了。”他说:“放心,胡汉三不是酒鬼。”这场戏拍到饭局结束语时,胡汉三对沈老板感叹道:“家贼难防啊!”结果,这句台词竟成了《闪闪的红星》中的名句。时至今日,老观众们见了他,在说完“高,实在是高”之后,一定要说一句“家贼难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