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棕榈给了《生命之树》,导演泰伦斯-马利克缺席颁奖现场。泰伦斯很少接受采访,像电影领域的塞林格一样,总藏在作品之外,“神秘”成了他的一个标签。这并不意味着他对荣誉有多淡泊,之前他曾戏言,如果《生命之树》不拿奖,他将剪辑不同的版本,年年来戛纳。如此“要挟”的言论,倒真“劫持”了评审团的选择,拿到最高奖。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则被自己的失言劫持,不慎说出同情希特勒,遭戛纳官方驱逐。
去年的金棕榈得主是泰国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斯哈古的《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前世与今生、自然与神秘、超现实情节,导演个人的记忆、梦境与遐想主导着影片的走向,它不属于任何一种类型片。《生命之树》晦涩繁杂,哲思、宗教、家庭、生命等等,马利克将他的一切哲学思考囊括其中。《生命之树》的登顶,让戛纳的神秘列车继续行驶,和去年的《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一起宣告戛纳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新世纪的头十年,笼统来看,金棕榈大多由社会学派当道,2002年《钢琴师》(二战)、2003年《大象》(青少年问题)、2004年《华氏911》(911事件)、2005年《孩子》(社会边缘群体)、2006年《风吹稻浪》(民族冲突)、2007年《四月三周二天》(体制问题)、2008年《墙壁之间》(文化冲突和教育问题)、2009年《白丝带》(一战前夕的纳粹幼苗)。进入第二个十年,戛纳看上去要改弦更张,谱写新的曲调。
泰伦斯-马利克从1973年的处女长片《恶土》(Badlands)开始,到现在已近40年,而他只导演了5部电影。他作品稀少,但不缺荣誉的眷顾,《天堂之日》曾获戛纳最佳导演奖,《细细的红线》曾获柏林金熊奖,加上新摘的棕榈叶,如此强悍的“钓誉”能力,羡煞那些在电影神坛勤勤恳恳耕耘的信徒们。泰伦斯-马利克一直处在好莱坞的漩涡之外,但他的每部作品都获得了好莱坞明星们的倾力支持。西恩-潘、克里斯蒂安-贝尔、乔治-克鲁尼(在线看影视作品)这帮演员,甘愿充当马利克电影的任何一片绿叶。由罗伯特-德尼罗领衔的评审团,将金棕榈赐予马利克,像一封好莱坞献给艺术的情书,愈来愈市侩的好莱坞,也有着一颗热爱艺术的心。
丹麦导演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获得最佳导演奖。《亡命驾驶》是他的好莱坞首秀,加上克里斯汀-邓斯特以《忧郁症》摘取影后桂冠,戛纳主竞赛单元格局中的美国势力,取得了与提名并不相称的大胜。美国人一向好意思为自己人脸上贴金,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当主席那年金棕榈得主是昆汀的《低俗小说》,昆汀当主席那年是迈克尔-摩尔的《华氏911》。近几年,评审团的主席还有蒂姆-伯顿、西恩-潘,评审团的成员从不缺好莱坞明星。欧亚大陆的影迷只能慨叹,好莱坞的魔力实在强大。
评审团大奖得主是两位,努里-比格-锡兰的《安纳托利亚往事》和达内兄弟的《单车少年》,他们都是戛纳的拿奖常客。将他们其中一个,或者一起,与《生命之树》调换一下,相信也不会引起什么异议。达内兄弟已经拿过两次大奖,他们的戛纳履历,已然构成难以逾越的传奇。还有阿基-考里斯马基的《勒阿弗尔》,这些作品中的任何一部问鼎金棕榈,都不会辱没戛纳的声誉。但他们都是老手,作品质量稳定,获奖之于他们,没有多大的新鲜度。阿基-考里斯马基被放了鸽子,而努里-比格-锡兰在未来获取金棕榈,应该只是早晚的事儿。尽管泰伦斯-马利克受好莱坞和法国人热爱,但他的作品同时遭受着大而无当、徒有其表的批评。戛纳与评审团选择《生命之树》,彰显了新的倾向。
复古默片《艺术家》在一片喝彩声中只拿了最佳男演员奖。戛纳对这种完美的“讨巧”行为,持警惕和怀疑态度。从风格、主题、形式,全部以过去的方式呈现,终归只能充当一种趣味的怀旧。迈克尔-哈内克的《白丝带》获金棕榈奖,科恩兄弟的《缺席的人》在戛纳获最佳导演奖,它们都为黑白片,与《艺术家》不同,它们是为内容选择形式,而非刻意复古。
“一种关注”单元中,金基德的《阿里郎》和安德里亚斯-德里森的《停站间》并列获得最佳影片。去年此单元的最佳影片是洪尚秀的《夏夏夏》,韩片连续拿奖,对于韩国电影节,自然是好事。不过,《阿里郎》给人的滋味怪怪的。韩片的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现已成为三大影展中亚洲势力的代表,国内的商业成绩亦不俗,朴赞郁正在筹备他的首部好莱坞作品。在这情形下,金基德把他的困境袒露,像一个人撕开自己的皮肉,递出一纸诉状,而控诉的对象之一,就是韩国电影行业。不知金基德能否借着荣誉的鼓励,走出创作困惑期,为人们奉献出新的力作。
多年以后,一些作品会因名不副实的奖项被人不断批评。另一些些作品,不会因为没有得奖而被人遗忘。今年戛纳展示的这批作品令人喝彩,但它无法供上一份令所有人都满意的名单。不过,这不影响它是现下最令人瞩目的影展。
逆规则(影评人)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特约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投稿信箱:yulepinglun@sohu.com,优稿优酬。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