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款武侠游戏唤不起你心中的“侠义”,那么你永远不知道为什么要去战斗 |
对于新一代的玩家来说,武侠游戏的坐骑不应该只有马匹 |
当年那些围坐在一起听武侠小故事的孩子们,已经成长为如今传承武侠文化的主力军 |
武侠就像一场不断创新的经典戏曲,一直在创新,永远很动听 |
海底冒险,海马坐骑……这些也都可以是幻想武侠的表现形式 |
武侠,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题材,更是一种情结。而网络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表现与传承形式,已经渐渐成为“武侠”这一题材的主战场。“真武侠”“最武侠”……伴随着一个个网游宣传噱头的涌现,玩家对国内武侠网游的信心却几乎降到了冰点。“这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武侠!”……可到底是什么让武侠变味了呢?对于此,《鹿鼎记》主策划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武侠需要发展,没有想象力的刀剑棍棒只武不侠!”
墨守成规VS创新传承
作为由金庸封笔大作改编的网络游戏,《鹿鼎记》将自己定义为一款3D幻想武侠网游。而什么是“幻想武侠”呢?举个例子就是将现代用户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传统武侠的理念结合起来,比如在网游《鹿鼎记》中韦小宝不是原著里面那种不会武功纯靠机智和运气的小混混,而是一个武艺高强、敢爱敢恨的侠客。“韦小宝可以使用火枪对抗传统的冷兵器,甚至可以在龙掘之境御龙飞翔”。“现在的年轻人对武侠也有着他们自己的理解,我们应该把武侠当做一种文化通过不断创新传承下去,而不是墨守成规。”
武+侠=武侠
“武侠是一个组合词,我们不希望通过以‘武’来定义‘侠’,而是通过‘侠’来表现‘武’。”《鹿鼎记》主策划如是说道:“这些年,国内网游在如何‘打的精彩’方面做了大量的功课,越来越漂亮的武器装备,越来越炫丽的打动特效,确实给用户带来了视听感受上的提高;而我们也同时忽视了对“侠”的钻研与发展。‘侠’说白了就是一种感觉,没有感觉的武打,充其量只能是一部视觉大片,而不是一款好玩的游戏。”
1972年,《鹿鼎记》的连载结束标志着金庸先生的封笔,算上由这些经典武侠原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它们主要影响的是60—80这几代人。而我们可以看出,2000年后重拍的金庸题材影视作品,已经融入了大量的“年轻”元素;新颖精彩的武侠网络小说、电影电视剧等“武侠后起之秀”更是层出不穷。可以说,作为目前网络游戏主力玩家的85后和90后一代,对武侠的理解已经发生了变化。
脚踏实地的做3D幻想武侠
那么,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武侠网游越做越 “不合胃口”,这就像把大上海年代的衣服穿到一个新潮的小伙子身上,我们只能说是“怀旧”,但绝对不会成为一种流行常态。“我们在《鹿鼎记》武侠的基础上融入了大量的幻想元素。幻想绝对不是对武侠的一种喧宾夺主,而是一种表现手法。”除了融入了许多大胆的幻想表现(如256倍大小于原著世界的外域星球),《鹿鼎记》还在世界观上做了大胆的调整。
“希望通过我们游戏中的剧情与玩法,玩家可以找回心中那熊熊燃烧的侠义。”《鹿鼎记》主策划最后说道。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