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威尼斯和柏林电影节颗粒无收之后,中国电影在戛纳上再次成了打酱油的。以文艺和品位著称的三大电影节相继将中国电影拒之门外,这至少说明,二十来年,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拿奖,在国内赚钱的电影模式似乎终于走到尾声。
其实,也不能不结束,从这个世纪以来,中国导演集体奔向商业片,这必然意味着和三大电影节越走越远,谁抛弃了谁,并不重要。今天中国庞大的电影市场足够电影人们放开了玩儿,所以,重要的问题是,怎么样把这些钱留下来,不要被外国片赚走。
名和利,鱼与熊掌
从来没有哪一年像今年一样,华语电影被三大电影节接连拒之门外。这对于早把三大电影节当成自家后院的中国电影人们来说,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和纯粹的名利场奥斯卡不同,三大电影节总是试图在保持着一点儿文艺腔,这或许是欧洲贵族们对于美国暴发户的一种对抗。一个居高临下的藐视姿态,虽然并不显得多么有力,但多少能让欧洲老爷们在美国人面前还有一点点仅存的尊严,因为暴发户总是没文化的代名词,虽然贵族老爷的文化也未必强到哪儿去。
在商业时代之初,中国人还没有现在这种笑贫不笑娼的“觉悟”,虽然行动上一切向钱看,但表面上,还保留着一点儿传统时代对金钱的高傲,特别是在文艺上。所以,当二十年前,中国电影奔赴三大电影节的时候,在商品大潮中还有那么一点儿矜持的文艺青年们,和欧洲贵族老爷们一拍即合,因为他们一样郁闷,虽然郁闷的原因各有不同,但郁闷的对象显然类似。所以,虽然在奥斯卡上从无战绩,但在三大电影节上,二十年来横扫天下,无人能及。
这种趋势在金融危机之后达到巅峰,中国元素在全世界面前疯狂了一把。但是高潮之后总是曲终人散的结局,这是不变的规律。
于是,中国电影开始集体打酱油,在三大电影节上只能当个路人甲乙丙丁的角色。
这是谁的问题?
实际上,从这个世纪初开始,中国电影就走上了一条和三大电影节不同的道路。电影是名利场这固然不错,但需要明白的是,欧洲贵族老爷们眼中第一位的,显然是名,反而对纯粹的利有着天然的排斥,这和他们传统的骄傲有关,也和他们在商业时代的落寞有关。
中国导演们终于抛弃了名,转而向利低头。第一个,应该是张艺谋,最后一个,则是姜文。
退出文艺,转向商业的中国电影,理所当然要和三大电影节分道扬镳,这本就是鱼和熊掌不能得兼的选择题。
夹缝之间的悲剧
离开文艺,就意味着可能要离开三大电影节,不管过去二十年里,中国导演和欧洲老爷究竟多么亲密无间,但志不同则道不合,道不同则不相为谋,在这一点上,欧洲老爷的固执是出了名的,远远胜过中国电影人们继续合作的期望。
有时候,事实就是这么简单,没有左右逢源,你必须选择一个立场,天底下的坏事不能都落在你头上,好事也一样,你选择了自行车,老天爷就让你笑,你选择了宝马,就让你哭,想坐在宝马里笑,老天爷也要下凡做人。
中国导演们选择了钱,几乎没有犹豫。所以他们逐渐远离了三大电影节。其实迹象早有,除了金融危机之后的那一次爆发,这些年来,中国电影在三大电影节上的建树显然要少于最开始的时候,更多的情况是凑热闹,熙熙攘攘地去了一大堆,宾主们嘻嘻哈哈一通,吃喝玩乐一遍,然后各回各家。到如今,连热闹都逐渐凑不着了,纯粹成了打酱油的路人。
当然,离开了文艺,大踏步奔向商业,也是一种选择,虽然我们可以谴责中国电影失去了内涵,但是有钱,不也挺好的么?
何况,失去了三大电影节,还有奥斯卡不是?
关键的问题是,奥斯卡不是三大电影节,三大电影节还有些文艺腔,还有些贵族老爷的做派,不管骨子里怎么样,表面上至少保持着一点点或真或假的风度。
奥斯卡则没有,它是赤裸裸的名利场,它绝不会装腔作势,它所有的一切,从里到外,都和商业有关,它就是小人气概,只认钱,不认人。
更关键的是,中国电影人始终没有明白一个道理:奥斯卡只想赚你的钱,绝不想让你赚钱。虽然奥斯卡是全球最有名的电影奖,但从来都是美国电影横扫全球,几时见过别人的电影横扫北美票房的?
所以,中国电影悲剧地站在了夹缝之中,离开了三大电影节,进不去奥斯卡。
日韩电影赢取欧洲芳心
中国的电影人,从一开始,走的就不是传统的路,叫中国电影,其实并不合适。至少在文艺层面上,中国文艺是代表不了东方文化的,即便是儒家文化圈,也同样代表不了。
相反,日本和韩国的电影虽然一直被轻视,但是他们对于各自传统的忠诚,要远远高于我们的电影。虽然很多中国人不忿韩国人乱认祖宗,不忿日本人自称儒家,但这正好说明,他们比我们更懂得传统。所以,他们赢得欧洲老爷的欢心,是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以这一届戛纳为例,日本的河濑直美和三池崇史两个人各领风骚。河濑直美出道之作就入围戛纳,题材是非常日本的《萌之朱雀》,今年的《朱花之月》虽然是恐怖片,但同样和日本的历史人文关系密切。韩国人电影中,洪尚秀、罗宏镇、金基德三箭同发,《北村方向》、《阿里郎》和《黄海》三部电影文化色彩浓厚,实力同样强劲,虽然未必一定获奖,但对于日韩电影本身,绝对已经是巨大的收获了。
实际上,几位日韩导演也并非完全的文艺片导演,金基德、三池崇史同时也是商业片的好手,他们在拿奖之前,就已经是赚钱的导演,而不像中国导演一般,非得先拿奖,才有可能赚钱。
对于中国导演来说,十年的商业电影历程,其实是走向了歧途,既没有好莱坞商业大片的特质,也失去了三大电影节文艺片的风采,画虎不成反类其犬,变成了四不像。张艺谋自然不用说了,典型是《通天帝国》和《让子弹飞》。
没有彼此,依旧精彩
其实,无缘三大电影节,对今天的中国电影来说,也不是什么大事情。二十年前,中国导演需要三大电影节来成就他们的名声,以名声换回国内的商业收益。如今,一代又一代的大导演们早就功成名就,票房动辄以亿计算,也不需要三大电影节来打免费的广告了。
至于欧洲,中国电影向来不曾有过什么突出的成绩,虽然三大电影节在欧洲,虽然中国导演曾经在三大风光无限,但是真正能在欧洲票房大卖的中国电影,几乎数不出来几部。自然也不用多说。
百亿中国电影市场,其实已经是一个足够庞大的蛋糕,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电影人们怎么样才能吃到更多的部分,而不是让外语片占据鳌头。所以,没有戛纳,没有三大电影节的中国电影并没有什么失落,依旧红红火火,最起码是表面上的红红火火。
同样,没有中国电影的戛纳同样也没什么问题。虽然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电影风行戛纳,但正如评论家所说的,中国片和美国片一样,从来都不是戛纳的必备选项。没有中国片,戛纳一样精彩。
还是说本届,除了日韩电影崛起,达内兄弟、考里斯马基、拉斯·冯·提尔、南尼·莫莱蒂、保罗·索伦蒂诺、泰伦斯·马力克等等无不是拿奖的熟手,当然还有几位女导演,如麦温·勒·贝斯柯、茱莉亚·李等等,同样不让须眉。这样东西咸备,老少皆全的阵容,绝不逊色于以往的任何一届。
所以,离开了戛纳的中国电影,依旧有庞大的市场让他们由着性子玩儿,离开了中国电影的戛纳,也依旧精彩纷呈,撼动世界。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戛纳只是曾经重要,而对于戛纳来说,中国电影从不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