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深度评论

人民日报:《茶馆》留给后人的不只是“拓本”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徐 馨
2011年05月13日10:56

  最近,一部难得的话剧新作《王府井》在北京上演。说其难得,一是话剧界素缺新作;二是此番排练时间有限,但主创人员颇为用心用力;三是这部新戏具有老北京文化特色,又由国家大剧院出品、在大剧院演出,这意味着此剧至少适合迎接参观大剧院的四方宾客。

  但这部新戏看起来又有几分眼熟。此戏在结构及人物设置上和《茶馆》较为相似:由一位既在戏中又在戏外的“说书人”串场,时间跨越了几个时代的更迭,全剧一开场都是各色人等的悉数亮相……由此,我联想到最近的另一部使用“说书人”的大戏《四世同堂》,以及《全家福》、《天下第一楼》……似乎人们一在舞台上展示家国春秋,观众就能影影绰绰地看到《茶馆》的影子。

  其实,今人未必想模仿《茶馆》,哪位艺术家不想另辟蹊径,创造出自家的作品?但为何表现家国春秋的新作鲜能跳脱《茶馆》的影响?

  《茶馆》远非中国戏剧唯一的“样本”,但它的艺术精髓恰恰是我们当下戏剧界所缺少的——我们与其在新作中将《茶馆》化用的套路化,在描红式的复排中将其“标准化”,不如真正地学习它——那么,究竟学它什么?

  《茶馆》原是老舍为歌颂宪法公布而作,如今我们看到的《茶馆》则是他在众人建议下,抛弃了先行的主题,将原作的第一幕第二场扩充而成。通览全剧,《茶馆》没有一句台词“直抒胸臆”,但连外国人看了都懂得那时的中国人为什么要革命。遗憾的是,《王府井》的剧本不仅有主题先行的遗憾,结构与表现力都过于封闭,而且为了表现“守德不守财”等精神内核,让人物成为口号的传声筒。这种处理,束缚了作品的阐释空间,削弱了人物的丰满性和情节的可信度。

  经常被人称道的《茶馆》开场,是导演焦菊隐对众人进出的场面调度。《王府井》的开场亦较为精彩:短短几分钟,王爷、接生婆、太监、穷苦女人你进我出,既亮出身份迥异的人物群像,又为接下来的情节进展铺下伏笔,节奏明快流畅。不过,今天的戏剧界更需要学的不是这调度,而是这调度背后的学养。焦菊隐学贯中西,既熟悉斯坦尼、契诃夫,又曾为京剧培养出“德和金玉永”等人才。如今我们有了先进的舞台技术,转台花样不断翻新,但缺乏真正的导演艺术大家。

  当年因为于是之的表演,“王掌柜”立在了几代观众的心里。于是之台上是茶铺掌柜,台下,是“抓剧本”的剧院领导,是能弯腰伏地的采风者,是读万卷书的书生,是懂戏曲的梨园票友——这一切都滋养着他的表演。人们称他是“戏魂”。如今的演员,顶着多少名利的光环,又有多少文化积累?《王府井》主演于震,和他之前在《骆驼祥子》里的表现相比,让人失望;此前的《四世同堂》打着明星牌,但这些明星们对舞台的眷顾,大概也无法和他们交给影视片场的时间相提并论。

  《茶馆》留给后人的,不只是一份“家国天下”题材的“拓本”,更是这些被今人忽视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这些课补起来可不容易,但只要我们真心在学,而不只是描红,话剧舞台一定会充满希望。

(责任编辑:崔延)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