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红楼梦》刚刚结束了在国家大剧院的首轮演出。虽然平均上座率达到八成,比许多戏曲项目的成绩都要好,但和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所遭受的待遇一样,观众对昆曲《红楼梦》的评价也是“美誉与板儿砖齐飞,掌声并口水一色”。昨天,该剧出品方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和编剧王旭烽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对各种疑问予以回应。
面对来自观众的种种“板儿砖”,两位主创者的态度十分淡定。在王旭烽看来,改编经典名著难免会招致不同的意见,“从小说这个母体诞生的任何东西,总让人感觉不如小说本身完整。”但她强调,用戏曲这种样式是可以展现文学经典的深刻内涵的,她甚至谦虚地自我批评,“如果观众认为这部戏没做到位,那是我没做好。”
争议一:就不能再短一点儿?
回应:分成上下本是必须的
昆曲《红楼梦》共上下两本,两天演出,总时长达到近6小时。但是对于现在的很多观众来说,用两天时间来看一部戏,实在是有些太“奢侈”了。大剧院售票部门反馈的信息显示,这部戏的平均售票率约为八成,上下两本的售票比率基本持平,却很少有观众同时购买上下两本的套票,多数人只是看了上本或下本。“如果再短一点儿就更好了!”一位大学生观众说。
听到这种意见,杨凤一和王旭烽不约而同地回答:“不行!”
“《红楼梦》的博大是要用空间和时间来承载的。”王旭烽解释说,因为这部剧所表现的内容并未止步于“宝黛爱情”,而是融入了更多对于家族兴衰和生命的终极思考,因此必须要有具体的情境来承载。而杨凤一则认为,昆曲这种艺术形式和《红楼梦》本身便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在《红楼梦》中,有二十多处地方提到了昆曲表演。”因此,用昆曲来演绎的《红楼梦》作品,深刻和全面是必须的,这就决定了这部剧必须具有一定长度。
争议二:何不聚焦“宝黛爱情”?
回应:“片面的深刻”已经很多了
以“通灵入世”为序,昆曲《红楼梦》近乎忠实地再现了原著中“宝黛初见”、“凤姐弄权”、“共读《西厢》”、“宝玉题咏”、“葬花悲艳”、“二姐自逝”、“贾府内讧”、“失玉掉包”、“惩孽抄家”、“宝玉凭吊”等十几场戏。其中既有爱情,又有家事,看起来令人眼花缭乱。
有观众认为,传统戏曲更应注重唱腔和表演,没必要完整地表现故事。比如越剧《红楼梦》之所以会有“哭灵”那样的经典唱段流传下来,正是因为其把握住了“宝黛爱情”这一主题;而这部昆曲版本想要表达的内容太多,呈现出来的形态就有点儿太散了。这位观众还指出,剧中有些地方的转折显得比较生硬,“比如黛玉死后紧跟着就是抄家的戏,最后掉过头来又是宝玉怀念黛玉的戏,感觉有些断裂,如果在黛玉死后就安排怀念的戏,情绪不是更连贯吗?”
对此,王旭烽的回应是:“《红楼梦》太博大了,每个人物都可以专门写一个戏,但这些别人都已经尝试过很多了。我们想做的不一样,希望尽可能全面地体现曹雪芹想表达的深刻底蕴。”她认为,“红楼”剧可以有不同的写法,“紧扣一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究,追求‘片面的深刻’是一种写法;抓住宝玉这条主脉,纲举目张,这也是一种写法。”
至于“抄家戏”为何会断了“宝黛情”,王旭烽强调这表现的是《红楼梦》的家族命运,是情感层面之外必不可少的部分,“如果光是男欢女爱,就失去了《红楼梦》的深刻性。”
争议三:唱词为何如此直白?
回应:昆曲也讲究“大雅似俗”
在很多观众的印象中,昆曲一向都是典雅的,特别是其唱词,更是以精致著称。但是昆曲《红楼梦》的不少唱词,都是直接选用小说中的原文,这也引起了部分观众的不满。特别是王熙凤等角色的台词太过直白,甚至充斥着市井之气,让许多观众难以接受。而当宝玉说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这句书中的经典名句时,台下甚至传出了观众的窃笑声。
“王熙凤的风格肯定是市井的,不要以为昆曲就都是碧云天、黄叶地……它也有许多大雅大俗的唱词,也有花脸、二丑这样的角色,一些传统折子戏的唱词就是比较‘俗’的。”王旭烽觉得,这样的争议来自观众对昆曲艺术的误解。
至于为何非要直接引用《红楼梦》原文,王旭烽坚持认为这是不能调整的。“没有什么语言能比曹雪芹的原话更经典、更传神。”她说自己从12岁就开始读《红楼梦》,对这部经典的感情是极其深厚的,在这部戏的整体创作过程中,尽可能地保留小说中原有的台词,是一个基本原则。
真正让王旭烽感觉最难的,其实是词句中的平仄问题,不过她表示,在最后的演出整理本中,她在创作中犯下的一些“错误”,都已被一一订正。
争议四:昆曲唱出“梆子味儿”?
回应:戏曲行跨界演出不鲜见
昆曲唱腔总是婉转低回,有些昆曲迷对剧中贾政一角略带铿锵的唱腔似乎难以接受,总觉得似乎串了河北梆子的味道。有意思的是,剧中饰演贾政的演员王英会,正是一位河北梆子演员。不过杨凤一觉得,戏迷们的这种“门户之见”毫无必要。她分析说,戏曲行里的跨界演出并不鲜见,比如王英会还曾跨刀演出过黄梅戏《严凤英》。“我们完全是根据角色需要来选择演员的,王英会的嗓子非常亮,剧中的贾政就需要这样的好嗓子。”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里,女演员们的“铜钱头”曾备受争议,此次昆曲《红楼梦》中的女演员们,仅仅因为贴了假睫毛,便遭到戏迷们的批评。“戏曲扮相很忌讳勾脸时贴假睫毛,你看哪幅仕女图里的小娘子长着个‘大猫猫眼’?”一位戏迷在网上发帖说,“只有日本卡通美少女才这样画。”
对于这种意见,杨凤一认为“假睫毛”并不是什么离经叛道,为了增加传统剧目的美感,现在很多戏曲造型都会给演员贴上假睫毛,算不上是《红楼梦》的“独家”创新。另外,她表示,该剧的人物造型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全都严格遵循昆曲的传统来设计的。
据了解,该剧还将于5月、6月,分别在梅兰芳大剧院、北大百年讲堂演出两轮。或许随着演出的继续,人们对于这部作品的解读也会更加深刻。本报记者 牛春梅 摄 王小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