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雅加达的时候,我常去一家叫做“点心”的食肆,那里有中日韩美食供应。食肆的装修结合了三地的风格,但是它显然并不为钟爱东亚美食的特别人群而存在,而是一个当地人吃饭喝酒的场所。在等菜的无所事事中,我留意到餐馆的音乐,并非来自中日韩,而是欧美的流行曲目。
我不禁想,这是不是有点不太匹配呢?假如换成中日韩音乐又将如何?当然,中日韩的当代音乐其实也都是欧美风格,假如换成传统的东亚音乐呢?可以肯定的是,那就不再是这儿餐馆的感觉了。于是我意识到,正是这些音乐,把它从特色餐馆变成了大众餐馆。
音乐塑造的大众性到底是什么?或者说欧美流行风到底是什么?我们可以说,欧美文化是现当代文化的主流,垄断了人们的思想和感觉,所以要想挤进主流社会,只能妥协于这类风格。
的确如此,尽管地方风格的音乐也很受重视,但是往往沦为旅游用品,成了被观赏的对象,甚至和博物馆里的陈设一样,主要用来引发人们的思古幽情。但是,这只是说到了问题的表面。欧美风格最根本的特质,是其音乐语言的当下性。它抒发的是当下情感,表达的是当下诉求。
是否还有人记得,半个世纪之前,中国民歌风格也用来表达革命追求的时候,也相当流行。撇开内容的政治立场不谈,就音乐的当下性表达来说,那是相当成功了。
鲍勃-迪伦正在全球巡演,已经在中国的北京和上海唱过。媒体都在宣传说,他的音乐引发了人们的怀旧情。怀旧是一种当下情绪,但是它基于过去的事实,这是一种危险的流行。十年以前,罗大佑刚来大陆的时候,也是怀旧主导了宣传。事实上,他在大陆开演唱会的结果,是粉丝数量的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