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娱评 > 大腕专栏

《更好的世界》:暴力与人性的折射和反思

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风之影
2011年03月14日19:31

  这部丹麦和瑞典联合出品的影片先后获得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两个重要奖项,很好的体现了本片的实力以及受关注程度,也被认为是北欧电影的一次重大胜利。本片导演Suanne Bier是近些年来在欧洲影坛比较有影响力的一位导演,之前已经有2007年的《婚礼之后》获得过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仅仅3年之后,便凭借这一部《更好的世界》最终折桂。此间,她曾经凭借自己的第一部英语片《遗失在火中的记忆》到好莱坞“试水”,虽然影片有哈莉•贝瑞、本尼西奥•德•托罗等大牌影星出演,遗憾的是反响不如预期。回归本土后的Suanne Bier以自己一贯的对于普通人的关注完成了这一部《更好的世界》,将自己的事业推上了一个高峰。

  影片原名《复仇》,只是在参加奥斯卡评选后对片名做了调整。本片的原名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着本片的一个主题所在。本片的主题围绕“和平与暴力”以及人性的挣扎展开,虽然在影片的空间背景上跨越了欧洲和非洲,包含了所谓的高度文明发达区域和相对落后的第三世界地区,但是在面对相同的暴力与和平的问题上,都面临着难以摆脱的人性的拷问在内。影片主要围绕两个截然不同的家庭展开,在家中的两个孩子成为同学乃至好友后,两个家庭却最终走向了一个相对比较复杂和混乱的局面。尤其是两个孩子中的一个具有极强的暴力倾向的情况下,这两个家庭对待暴力的态度和反应成为影片的一个核心。虽然影片最终还是选择了一个相对温馨的结局,但带给观众的思考却是很多。尤其是电影中小男孩Christian传神的演绎令人印象深刻。这个因为母亲去世而对周围世界充满敌意的青春期叛逆小男孩在影片中多次选择“以暴制暴”的方式来反抗这个世界给他带来的伤害,最终甚至想使用自制的炸弹来教训那个曾经殴打自己朋友父亲的修车工。影片中的Christian明显处在一种母爱缺失的位置上,尤其是母亲的死去不但使他对于父亲的形象产生严重质疑,同时也对于所谓的“死亡”产生了极度困惑和不解。影片中有多处他站在高楼楼顶的镜头,代表着一种无助;更有他在制造炸弹后质问父亲自己死了以后会怎样的问题,更显示着他心中的绝望感在扩大。在一定程度上,这个近乎冷漠的小男孩是因为内心缺乏足够的关爱而充满对周围的敌意,而这种敌意慢慢就发展为一种仇恨,而这,恰恰就是本片所探讨的暴力的根源之一。

  另一方面,作为影片主要角色的Anton医生身上被设置为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性格。长期在第三世界动乱中工作的他看惯了太多的暴力引发的仇恨和杀戮,大量血淋淋的死亡现象使他对于暴力本身就产生一种恐惧心理,表现在他的身上就是他对于暴力的极端厌恶和抵制。影片中以他和那名野蛮的修理工的冲突来表现在这一点。在遭到对方暴力殴打的情况下始终坚持不做还击,在孩子们质疑他的行为后,为了给孩子们解释这个“不要暴力”的道理,在找到那个修理工时却再次遭到暴力的羞辱。在一定程度上,Anton忠实践行了《圣经》中耶稣的“如果别人打你左脸,你要把右脸也伸过去”名言,也确实能体现了他人性中光辉的一面。可是遗憾的是,Anton对于这种暴力的忍让和退缩并未给三个孩子带来多少正面的影响,对于对方暴力行为的和自身忍让行为的苍白解释也未能让孩子们信服。恰恰相反,他的儿子和Christian却恰恰是因为要给他“报仇”才制作了炸弹,将暴力进一步扩大,并造成恶果。在这一方面,Anton医生未能真正解决暴力产生的根源,他所影响的,也仅仅限于他自己而已。而在几个普通而又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而言,这种对于暴力的态度和崇尚程度却也恰恰反衬了他这种没有足够说服力的“反暴力”思想的失败。其实,就是对于Anton医生本身,一个情节也显示了他本身在暴力问题上的动摇:他辛辛苦苦按照自己的准则为那个杀人不眨眼的非洲“大佬”治好了伤腿,但是却又在遭到对方的挑衅后的极度愤怒下将其拖给那些满怀仇恨的当地老百姓,然后任由他们将这名“大佬”殴打致死。在这一问题上,其实导演也在暗示暴力所产生的根源其实还是在于仇恨与愤怒。不管是当地遭受“大佬”施暴烦扰村民,还是愤怒的Anton医生,这些暴力其实都是愤怒的产物,而这一点,也恰恰是人类的一个共性所在,不分区域,不分种族,也不分经济发达与否。

  在一定程度上,Anton医生的形象与名导演大卫•柯南伯格的作品《暴力史》中维戈•莫特森饰演的隐居的黑社会杀手有着很多共同点。《暴力史》中,维戈•莫特森饰演的角色也是在看惯了太多的杀戮后决意归隐,做一名普通的餐馆人员。但是当餐馆受到暴徒袭击的时候,暴力却又不可抑制的爆发出来。此外,《暴力史》中的主人公同样也是在日常教育中严格限制自己儿子的暴力行为,可是儿子却在受到父亲行为影响之下还是趋向了暴力,来解决自己与同学们之间的恩怨。这部《暴力史》被誉为是对于人类暴力本性揭露的经典之作,而这部《更好的世界》虽然难说借鉴了《暴力史》的结构,但是在对于人类共同本性的表达上却是高度一致。此外,两部影片在结构上都有相似之处,可以看作是本片导演对于人类暴力问题进一步反思。

  除了影片的对于暴力反思的主题,影片还在人性的复杂和宽容等问题上进行了探讨。影片中的的两位成人男性——两位父亲形象的刻画带有导演本身明显的倾向在内。作为一名女导演,Suanne Bier对男性性格中的某些特质感到着迷。在她看来,男演员通常都会有强烈女性化的一面,所以她喜欢展现他们身上的阴柔气质,也进一步凸显一个普通人角色身上所具有的种种矛盾冲突的性格所在。因为只有这样,才更符合对于人性标准的界定,也更能使观众体会到影片中这些演员的生活质感,有一种“身边人”的感觉。因此,即使在影片中被赋予极强理想色彩的Anton医生身上,导演也全力体现了他性格中复杂的另一方面。在很多时候,Anton医生除了有着极强的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辉之外,还有着其软弱、敏感、迟疑等等一面。对于妻子的愧疚却又有深情的特点让他始终在一种矛盾和痛苦中度过,而因长年奔波在外而导致对于孩子的关怀不够也导致他在儿子出事后满怀不安。应该说,导演在Anton医生身上集中了她对于男性性格特质的想象和描绘,也体现了这位女导演对于丹麦普通人生存状态和家庭问题的关注,也正因为此,影片显得更加真实,也更令人信服。

  影片在画面上也典型体现了女性导演的细腻与敏感。应该说,这是一部很美的电影,虽然它的题材和主题略显沉重。不过在大多数时候,影片在色彩以及画面的构成上极其讲究,无论是利用非洲黄色布景上的苍凉和空悠来凸显的怜悯,还是在北欧富有美感却又略显冷峻的景色背后的不安,都对影片的主题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此外,本片对于人性善恶的分析以及对于暴力与成长的思考等等问题都具有普世意义,也更容易获得世界范围内的青睐。在一定程度上,本片片名的修改就带有一定的妥协意味,影片最后关于宽容与互助的温暖色彩虽然对于影片的深刻性是一个削弱,却也是更符合大众的口味。此外,影片中有关于第三世界的怜悯色彩以及浓重的人道主义色彩,都使得本片看起来完全符合奥斯卡的评判标准。相对于题材略显沉重的《美错》和《焦土之城》,主题尖锐、稍显晦涩的《狗牙》,以及政治色彩浓厚、争议性较大的《法外之徒》,这一部《更好的世界》以其更与主流价值观吻合的特点而最终胜出并不意外。不足的是,北欧电影固有的一些风格在本片中未能得到完美呈现,相信这也是导演妥协的结果。此外,影片出于女性的视角表达,在个别情节上仍旧略显琐碎和沉闷,尤其是在一些剧情的安排上因过分追求冲突感而造成与现实的部分脱离,反而对于影片的思想性是一个削弱。不过,总体而言,这是一部表演、画面以及思想均在水平之上的一部佳作,值得好好欣赏与反思。

  风之影(影评人)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特约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投稿信箱:yulepinglun@sohu.com,优稿优酬。

(责任编辑:李瑞芳)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