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深度评论

文艺报:“新现实主义”话剧 实践比命名重要

来源:搜狐娱乐
2011年03月07日16:42

  作为国家话剧院打造自身品牌、提升艺术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该院今年将推出王晓鹰的《深度灼伤》、査明哲的《问苍茫》、吴晓江的《这是最后的斗争》、孟京辉的《活着》和田沁鑫的《四世同堂》等5位导演执导的“新现实主义”话剧。王晓鹰认为,“新现实主义”,并不是单指演剧艺术上的一种具体的风格样式,它是一种戏剧品格的体现和文化责任的担当,是国家话剧院面对社会的一个文化形象,其核心是以严肃的艺术态度和积极的反思精神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热爱,并把其融会于既延续现实主义美学传统又不拘一格的、富于创新精神的演剧艺术之中,从而全面地承担起中国主流戏剧的文化责任。“新现实主义”是剧院艺术定位的自觉追求,还是面对市场的宣传策略,在近日召开的“《国话研究》创刊周年恳谈会”上,戏剧界的专家围绕新现实主义的命名、实践及其与国话创作之间的关联、戏剧学在话剧院团建设中的作用等议题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恳谈会由国家话剧院主办、《国话研究》编辑部承办、北京戏剧家协会协办。

  新现实主义“新”在何处?有没有一个统一的创作标准?导演林荫宇对这一命名提出了质疑。她认为在使用新概念之前应首先理清其内涵。但更多的学者认为,多一些舞台实践上的新尝试、新探索比单纯关注概念本身的界定更为重要。戏剧研究者沈林指出,剧作家应该站到时代的前列,关注当下的现实,不要让命名束缚自己,而是要用大量的作品“说话”,真正将现实主义的本真东西在创作中呈现出来。针对那些涵盖在“新现实主义”之内的作品出现的文学经典改编多于原创的问题,与会者也表达了各自的忧患和思索。话剧舞台上的经典改编对目前话剧的发展未必是坏事,但是寄希望于用改编经典的方式将观众拉回剧场,赢得人们对话剧的期盼,这并非话剧发展的捷径。经典之外,我们的创作者应该有更多的选择,以真正的文化自觉和社会责任感去创作一些表达时代感受、精神关怀并带给观众思考的现实力作。

  充分发挥戏剧学在话剧院团中的指导作用成为与会者热议的另一个重要话题。戏剧评论家林克欢认为,戏剧学是一个剧院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其中,戏剧学家的作用尤为关键。他认为,要成为合格的戏剧学家应具备三点要求:一是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开阔的文化视野;二是密切关注当代的戏剧发展;三是必须精通舞台实践。目前,戏剧学在国内并没有受到广泛的重视,戏剧学家在艺术创作上的指导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戏剧排演过程一直缺乏艺术引导和文学支撑。《国话研究》领先一步,倡导独立戏剧批评,反映了国话在建设戏剧学、培养戏剧学家上的独特眼光。

  《国话研究》创办于2010年1月,是以研究国话本体艺术创作为工作宗旨,力求把院刊办成面向业内、定位明确的纯艺术性的理论研究与探索刊物。(来源:文艺报)

  记者 徐健

  

(责任编辑:陈然)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