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伴随着地区重建的脚步,越来越多的目光也开始关注这一地区带来的关于人性的思考。恢宏者如唐山大地震,将三十多年的两场地震联系起来思考人性的内省和道德秩序的重建,最后是面对新生的兴趣和信心。清新者是观音山,通过偶然性事件,让普通人的命运组合来折射时代的大变局,而到最后却是让人抑制不住的失落。
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中写道:一当恐惧被克服,好奇心与建设不受拘束,人们自然便会产生进一步了解并改善生活的冲动。
文明是如此生生不息,电影《观音山》表现出来的人性也是如此。三个年轻的高考失利,在青春中失落和迷茫。另一个中年丧子,每日以泪洗面。这样的结构设置,使得影片在探讨人性重建的话题上充满了张力。
常月琴的痛苦在于以前有老公有儿子,可是突然之间什么都没有了,只能面对着空荡荡的屋子把自己封存在记忆中,用一些似乎雷打不动的习惯来抗拒岁月的流走。所以,她与周围格格不入。不是生活抛弃了她,而是她用记忆将自己禁锢了起来。
丁波、南风、肥皂的痛苦,是因为各自的家庭都不能给自己安全感,只能用对青春的放纵来消解对未来的迷茫,但是这种放纵带来的却是更大意义上的不安。所以,面对威胁的时候,女人比男人还狠,真正有了问题,又不得不选择逃避,逃避面对真实。他们会在火车上不断地呼喊、欢笑,奔驰带来的感觉是暂时的忘却,不用再面对一成不变的生活。但是,车总有到站的时候。
一次寻租,让四个人的人生轨迹有了交集。同一屋檐下,四个人的不幸成了难以共存的鸿沟。既然你要早上练声,我们就要给你换上一盘淫秽录像带。你们总是要冒犯我的个人空间,那好吧,我就不断地打击你,你命不好犯各种忌,你的东西乱放那我就拿来用用。你非要没来由地叫嚷个不停的话,那我们就拿你的钱换成冥币,偷偷开你的车,让你的眼泪漫天飞。你揭开我的伤疤,我就要在你的伤口上大把大把的撒盐。
礼尚往来般的龃龉,将命运的卑微如何让人性变得阴暗,展现得淋漓尽致。人性是一个多面体,这种复杂性落在飘萍一般的社会底层上,越发显得无常和刺目。当你想去左右自己的命运的时候,却只能是从一个卑微滑落到另一个卑微。
一次未遂的自杀,彻底扭转了四个人的关系,从此开始,才开始明白要互相体会生活的艰辛,才开始意识到躲避总不是办法,得走出自己的一方小天地才能解决一个又一个的现实桎梏。但是我们要追问一下,为什么在这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包容必须经历生死这样的大命题之后才能实现,普通人之间都得用自己的不公来制造别人的不公吗?
影片此时引入了大地震和观音庙的重建这两个事件,一个意在表明宏观上都在经历一场生死考验,一个意在表明无论天地多宽广灾难多深重,我们始终需要通过放下来实现内心的救赎。随着庙宇的建成,信心似乎也重新回到了每个人的身上,爱更深恨更浅,四个人之间有了空前的和解,镜头至此,算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了。
但是常月琴的纵身一跃,和三个人最后在火车上的神态,我们不得不得出结论:人性虽然有了救赎一般的重建,但是还要面对新的破坏,等待新一轮的重建。观音山永在,江水长流,庙还有可能再坍塌,人也会在这如斯的岁月中遭受磨难。就像花辞树,永远留不住。人性也就在这一场场的变故中,得以传递,重建……
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那如何才算是在一起?因为这么大的世界,我们算什么。
何殊我(娱评人)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特约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投稿信箱:yulepinglun@sohu.com,优稿优酬。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