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娱评 > 大腕专栏

《社交网络》:网络时代的《公民凯恩》

来源:搜狐娱乐
2011年01月17日13:51

  《社交网络》的第二个场景,马克•扎克伯格被艾瑞卡甩掉后,从求知若渴俱乐部(Thirsty Scholar Club)回到哈佛大学的科克兰公寓。那是一段非常漫长的跋涉,水晶般透明的深焦镜头,让路灯在他身边投下确定无疑的影子,尽管马克几乎一路小跑,但让人感觉,街道、巷子、转角、广场……每一个空间都在阻挡他,好像一个无法前行的梦魇。

  花这么长时间来表现一个简单事件,实在堪称奢侈。而这一连串镜头的重点在于,它们在时空上如此真实,这并非马克游刃有余的计算机世界,在这里,速度和空间都无法虚拟,他必须用身体艰难地穿行其中——直到他回到宿舍,打开啤酒,坐在电脑前,才终于长吁了一口气。

  回到影片的第一个场景,扎克伯格和艾瑞卡分手前的奇怪对话,扎克伯格讲话时语速飞快,几乎不带感情,习惯性地同时说两件以上的事情——就像人们在网上聊天或来来回回地发送E-mail,用代码组成的信息与对方交流。冷酷迅捷的代码组成了扎克伯格的DNA,而这让艾瑞卡(甚至所有普通人)厌恶。

  你无法表现障碍,只能表现克服障碍的努力;你无法表现目的,只能表现人们为达到目的所做的事情。对于扎克伯格来说,他必须克服自己对现实生活的障碍,他的唯一武器就是代码,他只能用代码改变世界,以便让自己更好地融入其中。于是他用Facebook改变了人们的社交习惯。

  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交网络》可以看做大卫•芬奇的另一部影片《十二宫》的数字镜像版本。《十二宫》里,人们徒劳地破解着连环杀手谜案,那是六七十年代,无数信件、密码、报纸文章、照片和警察局档案将解谜者引入了一个无限复杂、难以理解的符号世界,时间和空间都是障碍;而在《社交网络》中,障碍依然存在,只是代码取代了符号。

  什么是代码?广义的来说,任何依循一定规律建立的体系都可以称之为代码。学院、酒吧、聚会、公司、产业、友谊、对话……一切场合、一切行为都有其特定的规则和习惯,做得不对,就会被排除在圈外。与此同时,这些规则不断变化着,有的延续下去,有些被打破。所有这些组成了一个庞杂的社会系统,只有熟悉其中的规则的人才能加入“终极俱乐部”。 《社交网络》通过Facebook和扎克伯格的发迹,深入了社会生活的代码,Facebook恰好是这个代码系统的一个缩影。

  正如戈夫曼在《日常生活的自我体现》中所说:“我们需要认识到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并非自己生活的主宰,我们不是我们决定的决定者,我们不是我们目标的制定者,我们只是惯性地生活下去。”

  影片讲了太多事情,美国的政治和经济体系,阶层,金钱,网络,两性关系,误解和背叛……但它们都是代码组成的、或交错或独立存在的体系。然后你应该理解,温克莱沃斯兄弟决定控诉扎克伯格,并非完全因为钱,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第一次发现,这个世界不再以他们熟悉的规则运转下去了。

  扎克伯格毫无疑问是个数码时代的英雄,他被几乎所有圈子排斥,但他熟知代码,他灵巧地拆解、重新编排或规避它们,最终进入了终极俱乐部。影片揭下这个世界密不透风的表层面纱,露出用无数代码和细小纤维连接起来的内部本质,键盘敲击声如雪花般纷纷落下。

  不同的传播时代有不同的媒体英雄。纸媒时代,奥逊•维尔森为我们贡献了《公民凯恩》,那个扑朔迷离的美国报业主宰;在网络时代,大卫•芬奇描画出马克•扎克伯格,在影片错综复杂的代码系统中,他的面孔同样混沌。

  不变的是交流和理解的不可能。当凯恩在临死前说“玫瑰花苞”时,童年世界的漫天冰雪成了从他手中跌落的小小水晶球;当扎克伯格不断刷新艾瑞卡的Facebook页面时,他的情感,依然只能以代码的形式,被表达出来。

  伊卡菲(影评人)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特约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投稿信箱:yulepinglun@sohu.com,优稿优酬。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

(责任编辑:李瑞芳)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