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十年电视剧的流变,这实在是个太大的题目。怎么说都是挂一漏万,怎么说都是盲人摸象,所以干脆也不再考虑谋篇布局的事儿,只拣自己印象最深的事儿说说。
(1) 演员涨薪,电视剧加价
这个冬天最大的社会话题是通货膨胀,十年来电视剧业界发生的最显著的变化也是:涨价,全方位的涨价。十年前已经采行按集论价的游戏规则了,但单集的价格并不高。张纪中(在线看影视作品)版《射雕英雄传》以每集7万元卖给浙江地面频道,就被媒体惊呼为天价。当时的优秀电视剧,所有的收入加起来,一集能卖上七、八十万元已相当了得。现而今,电视剧的售价比当年翻了一番都不止,两年前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四家卫视首轮播出就给到了每集百万元,这还不算重播和音像制品的收入。而到了今年的《三国》,四家卫视首播给出的价码是每集150万元,而所有的进项加起来,《三国》的单集价格达到了267万元,新《三国》成了名副其实的“金《三国》”。更加惊人的是,张纪中版《西游记》还没有上映,已经创下了单集300万元的天价。也就是说,同样是张纪中制作的古装电视剧,十年间售价翻了四倍。
当然,电视剧售价的增长并非无缘无故地坐地起价,成本推动是主要的原因。十年前拍电视剧,单集片酬在五万元以上就是一线演员了,而八万元几乎就是顶级水准。然而,随着电视剧市场竞争的加剧,收视率越来越成为电视剧制作商头上的一把利剑,而能够有收视保证的也就是很少一部分演员,赢家通吃现象和马太效应开始显现。那么哪些明星对电视剧观众最有号召力呢?中年实力派男星占了大多数,像张国立、陈道明、李幼斌、陈宝国、王志文这些演员,只要把他们的名字列入演员表中,电视台便敢拍板下定。为了获取投资信心和收益保障,所有的生产商都一窝蜂地去抢大明星,直接导致了他们的片酬大幅上扬。大约五年前,顶级片酬突破了每集10万元。三年前,顶级片酬突破了每集15万元。而最近一年来,单集片酬超过20万元甚至达到30万元的消息不断传来。虽然明星们每问及片酬就讳莫如深,或者干脆否认,但明星片酬的暴涨已是不争的事实。大众在咋舌,投资商在抱怨,但那些拿着顶薪的明星们则十分淡定,只说是供需关系决定了价格,他们没偷没抢不亏心。演员费用上涨,导演、编剧和其他幕后工作人员的薪资也不会原地踏步。人力成本增加之外,十年来两次大的通货膨胀还意味着物力成本的增加,把各种因素加起来,电视剧的制作费用一直在上行,售价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传统来说,电视剧产业链条中,投资商是风险最大的一家,生产商是操心最多的一家。如果二者合一,则又有风险又费心机。在2002年左右,中国年生产电视剧超过一万集,但其中只有15%的剧目是赢利的,大量电视剧拍完之日就是进仓库之时,或者只能在非黄金档或低级别电视台播出,无法回本。要想冲进15%的赢利者阵容,那是需要真功夫的,有时还需要运气。而电视台由于握有播出平台,是操心最少而收益最好的一家。那么多的电视剧生产商拿着自己产品求电视台收购,那肯定得挑质量过硬而服务态度又好的。而电视剧本身就是电视台吸引广告的最有力武器,挑好剧、赚大钱,电视台的日子过得很舒服,电视台选片者手中的权力也是相当大:片子质量相当的时候,买谁不买谁主要取决于他们的态度。于是,围绕着选片购片的公关活动就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进而滋生了腐败--当年央视影视部副主任冯骥就是因为买片时受贿而锒铛入狱。
为了有效地分摊电视剧生产成本,电视剧制作商想出了植入广告的招数。这样,真金白银地出一部分,再找植入广告商要一部分,用不多的资金就能撬动一个大项目。植入广告商不求资金回报,但要求广告效应。开始还比较收敛,但这两年越来越生出土财主心态,恨不得让自己的品牌显眼地入驻每一桢画面,恨不得让演员们每句台词中都带有广告意味。这直接造成了电视剧质量的下降,观众怨声载道。前几天《金婚2》播出时,这个矛盾全面爆发,电视台先是以维护观众利益之名要求删广告,后来图穷匕见地说不删也可以,但他们要从植入广告中分成。这是一个危险的趋势,假使生产商和渠道商就分成比例达成一致,观众的苦日子可就来了,他们将不得不忍受越来越露骨和密集的植入广告。
(2) 央视下行,地方台和民营公司上位
电视台之所以急赤白脸地要分肥,除了人性中固有的贪婪起作用之外,还因为电视剧产业形态这几年有所变化。原先电视台稳坐高台,像大爷一样地分食电视剧利润。近年来,随着电视剧吸纳广告的能力进一步凸显,各家电视台围绕优秀电视剧的竞争加剧,有实力的电视剧制作商获得了跟电视台的议价权,那些阵容强大、卖相十足的电视剧成了各台疯抢的香饽饽,电视台的购片成本上升,还不见得能买到俏货。
为此,各电视台想了新的应对方法:一是干脆生产自制剧,利用自己的优秀播出平台吸纳明星阵容和广告客户,我的地盘我做主,肥水不流外人田,最典型是湖南卫视的《丑女无敌》和《一起去看流星雨》,虽然这些山寨剧、雷人剧口碑不佳,但靠着其中无处不在的植入广告和新人担纲的低廉成本,也能赚大钱。二是提前介入电视剧的制作环节,在项目策划之初便开始与生产商合作,有的直接投资,有的预付播出款,这样既能做到对电视剧的质量心中有数,又能保证这部剧优先在自己的平台上播出,像《红楼梦》《三国》都是这样操作的。越是制作精良的电视剧,电视台越有兴趣提前介入。君不见,好多电视剧的出品人或者总监制挂的都是电视台台长的名字,那都是生产商和渠道商精诚合作的片子。
近两年,随着各家卫视的崛起,央视一家独大的局面已演变成群雄并起之局,湖南卫视、江苏卫视、安徽卫视、浙江卫视、东方卫视、北京卫视的年度广告收入都有三、四十亿元,购片实力与日俱增,从央视处切走了越来越多的蛋糕。2010年最富话题效应的两部电视剧,新版《三国》和《红楼梦》都是在四家卫视同时播出的。2010年最有收视率的两部电视剧,《铁梨花》和《媳妇的美好年代》也是在地方卫视播出的。央视一套现在主要是革命历史题材剧和农村剧的天下,央视八套除了前两样,还专门为《牛郎织女》《天仙配》《宝莲灯》这样的新编神话剧提供阵地。
央视作为电视剧播出平台的显赫性正在下降,而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作为生产重镇的地位也不可同日而语了。想当年,制作了老版四大名著电视剧的这家机构就是电视剧生产的国家队,具有旁人无法企及的资源和人才优势,现在随着民营电视剧制作公司的上位,央视旗下的剧中心泯然众人。就民营公司来说,这两年风头比较劲的有:出品了《媳妇的美好年代》《红楼梦》《黎明之前》的华录百纳,出品了《我的团长我的团》和新版《西游记》的华谊兄弟,出品了《铁梨花》《小姨多鹤》的大连天歌,出品了《奋斗》《婚姻保卫战》的鑫宝源,出品了新《三国》的东方恒和,出品了《我的兄弟叫顺溜》的小马奔腾,以及电视剧制作的常青树海润,等等。这些民营公司具备了电视剧融资、生产、销售的全套经验,拥有稳定的编导演合作伙伴,能够控制电视剧的质量,在项目判断上很少失手,是市场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中坚力量。还有就是,某些地方电视台仍然具备不俗的生产实力,像出品了《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江苏台,出品了《闯关东》和《生死线》的山东台。而且,随着各地宣传部门大规模介入电视剧生产,“地方军阀”们凭着雄厚的资源实力,已对民营公司构成不小的威胁。
(3) 涉案剧淡出,谍战剧走红
总之,十年来发生的变化太多太多。十年前,涉案剧是电视剧产业中的头号收视定盘星,但随着2004年广电总局一纸禁令将涉案剧赶出黄金档,它也就失去了原先的风光。后来,涉案剧的替代者谍战剧全面上位,成为近五年来最红的类型剧。亲情、苦情戏则始终是电视机前主流观众的首选,每年都有《金婚》和其兄弟姐妹们大量播出。内地武侠剧在这十年间走了一个由低到高再到底的曲线,张纪中制作的七部金庸剧就是整个武侠剧走向的缩影:《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被骂得抬不起头来,《天龙八部》赢得口碑,《神雕侠侣》差强人意,而《鹿鼎记》《碧血剑》已显颓态,到了《倚天屠龙记》就难以为继了。武侠剧已经不复当年83版《射雕》的万人空巷,只是菜谱中的一道家常菜罢了。权谋剧还保持着稳定的水准,《大明王朝1566》《大秦帝国》接近《雍正王朝》的高度。
现在,电视剧仍然是大众的主流娱乐方式之一,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看,中国类型剧的发展还远不如美剧成熟,但中国电视剧因其广大的市场空间,已经形成了自我循环的相对成熟的体系。如果说中国电影耽于没心没肺的调笑和打斗不能自拔的话,中国电视剧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形成了互文关系,仍然在记录时代风云和民族心灵史。一年下来,我们总能选出几部还拿得出手、流传得下去的电视剧,而电影则未必。这应该是电视剧生产者能够聊以自慰的一点。当然,跟中国所有的文艺作品一样,电视剧领域也有诸多敏感题材是无法涉及的,能够涉及的地带也有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中国电视剧一样受到政治天花板的挤压和商业销骨剂的侵蚀,编导演的才华和热情不能尽情展现。电视剧产业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还必须大大地拓宽创作空间。
李星文(剧评人)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特约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投稿信箱:yulepinglun@sohu.com,优稿优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