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线体制改革是中国电影产业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院线体制改革开始于2002年,那一年的贺岁档张艺谋的《英雄》开创国产大片,让电影观众开始返回影院。十一五期间,随着中宣部、文化部《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下发,以院线体制改革为代表的电影产业体制改革全面推进。这其中,北京新影联院线成为亮点。
北京新影联公司是目前全国六大院线公司中,发展比较好的国有企业。作为北京新影联公司副总经理和发言人的高军,对十一五期间中国电影的改变相当有体会。
上世纪90年代,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高军在当时的北京电影公司做电影策划宣传工作。他亲眼目睹了那时中国电影市场的颓势:1993年国产影片生产下降50%,观众人数下降60%,票房总收入下降35%,发行收入下降40%。
直到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横空出世,让国产电影开始看到生机。紧随其后,陈凯歌的《无极》与冯小刚的《夜宴》也屡创佳绩,将国产电影带入了商业大片时代。
《英雄》火爆背后的制度背景是2002年的“院线制”改革,国家规定2002年6月1日以前没有组建院线的地方将停止供应进口分账大片。短短半年内,全国30条院线被催生。尽管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但结果是中国式的“院线制”彻底结束了中国五十多年来按行政区域供片,按省市县层层发行的计划模式,改为发行方直接向院线发行影片,再由院线统一向旗下影院供片。结果证明,尽管中国的院线制还不成熟,需要理顺各种关系,但它打通了渠道环节,成为电影产业化的重要推手,票房从2003年的9亿元逐渐爬升到2009年的62亿元。
十一五期间,沿着院线制改革,电影票房突飞猛进,由于电影院中票房分账方面占据的优势,中国各大影视机构开始加大在影院终端方面的投入,除新影联这样的国有企业,北京万达、金逸、保利、橙天嘉禾等民营资本也进入影院市场。而华谊、博纳国际等电影投资机构,也加快电影产业链发展,集投资、发行、院线、艺人经纪于一体。
作为国有企业的新影联公司,2008年牵头组建了盛世华锐电影投资有限公司,由高军任总经理并参与投资拍摄了《画皮》、《叶问》等影片。新影联采取的是合约加盟制,旗下各影院并不统一品牌,大多数与新影联没有股权关系。然而,签约存在不稳定因素,需要用资金纽带来整合。
除了拓宽盈利渠道,多方面介入电影产业,对于影院终端的老本行,高军介绍说,他们采取了与公司股东和业外资本加强合作的方式扩大院线实力。比如用北京市电影公司、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等的资金和力量来发展新的影院。
■ 数字十一五
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向纵深发展,预计十一五期间,全国观影人次2006年0.956亿,2010年预计突破3亿。电影产量方面,2006年330部,2010年预计突破460部。银幕数方面,2006年才3024块,2010年底有望突破5300块,其中3D银幕1100块,位居世界第二。有了观影人次和银幕数的增加,电影票房显然水涨船高,2006年才57.3亿元,2010年则有望突破100亿元大关。
■ 展望十二五
今年金鸡百花电影节论坛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编撰的《十二五期间中国电影产业黄金五年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未来五年,中国电影奖保持年产500部的生产能力,2014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将突破300亿元人民币,2015年观影人次有望达到11.12亿,接近全国人口总数。此外,电影院线呈现多元化,小众电影、艺术电影将有相对放映空间。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15年底,通过改革创新、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建立健全市场公平竞争、企业和自主经营的电影产业运营体系,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电影公共服务体系。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杨林
上搜狐微博 与明星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