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娱乐评论

国产纪录片的市场窘境与难以突围

来源:搜狐娱乐 作者:张敬伟
2010年12月13日11:23

  近年来,纪录片正在成为吸引我国广大观众眼球的新兴片种。然而,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在每年我国各级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中,来自境外的纪录片总长达到了1.5万2万小时,而国产纪录片总量只有区区1000小时。

  在国产商片纵横贺岁档和春节档的激情搏杀中,中国大片起码扎堆起来能和好莱坞大片有得一拼。但大银幕向来不是纪录片的福地,以今年7月份赶趟暑期档的《海上传奇》为例,虽然借势世博和贾樟柯(在线看影视作品)的名气,但该片除了在沪上市场表现稍好外,和上海毗邻的宁波一周票房竟然不到5000元。该片一度被认为是院线纪录片回暖的象征,但结果是在各地黯然下线。

  其实,今年能够进入院线播放的纪录片没有只有少数几部,而且没有一起能够赚钱的。据统计,2009年国产纪录片电影不到20部,能够进入院线的只有4部,按照国产电影年产400部计算,产量不过5%。更尴尬的是,几年前拍摄的《茶马古道》《大明宫》《圆明园》依然未能收回成本。

  大银幕如此,电视台该是纪录片的福地吧。从每年我国各级电视台进口境外纪录片1.5万--2万小时总长看,确实如此。但相比之下,国产纪录片的总量只有1000小时。进口和国产的比例是15:1。

  显然,在电视和电影两大载体上,纪录片面临着同样的市场难题。作为文化产品,没有票房、赚不到钱,就像纪录电影《1428》的导演杜海滨所言:“拍了10年的纪录片,没赚到一分钱。”显然是不行的。在文艺片和纪录片拍摄上最有发言权的贾樟柯亦言:“国内的纪录片比文艺片的生存状况更难。”

  国产纪录片的窘境,有内因也有外因。就前者而言,中国纪录片还处于市场初级阶段。中国纪录片的传统,大抵都有着为政治服务和侧重宣教意义的传统。即便是在现在的电视荧屏上,一些权威纪录片依然未脱对政治人物的生平纪念或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解读。这类片子没有新意,往往给人造成审美疲劳的惯性认知。这无疑影响了观众对国产纪录片的印象。此外,即便是近年来涌现的优秀国产纪录片,如《大国崛起》、《再说长江》、《大明宫》、《圆明园》等,甚至包括贾樟柯的《海上传奇》,在拍摄手法、讲说文本上有了相当的创新,但聚集的话题依然具有宏大叙事性,人文性的色彩较少,凝聚观众群方面注定是小众。

  至于外因,中国各级电视台进口境外纪录片高达1.5万--2万小时足以说明问题。一方面,境外纪录片的大幅引进说明纪录片在中国有一定的市场;另一方面也说明境外纪录片在内容上有值得国产纪录片借鉴和学习的地方。用不着以具体的影片作为对比,单以Discovery探索频道播出的纪录片而论,几乎每一档都能得到中国观众的热捧。究其根本,按其中文网的介绍是:“教育科学,旅游冒险,汽车工程,艺术文化,动物,历史,天文……”凡是现代人喜欢的,都能探索鼓捣出新鲜的东西来。国人常说的寓教于乐,人家是做到了。国产纪录片,至今还停留在让人思考的层面。在累与乐的选择中,观众当然会选择后者。

  还有就是,中国纪录片尚未形成完备的市场链条和营销机制,要么是重大的政治选题或者导演个人的艺术喜好。缺乏市场调研,更没有考虑到观众的需要。

  实现国产纪录片的市场突围,首先是提高纪录片的质量,从内容和形式上借鉴外片的质量;其次是拿来别人成熟的市场化操作模式,根据市场需要去拍片,而不是闭门造车;其三是从国家政策上扶植国产纪录片,如减少外国纪录片的进口,如给予纪录片制作者、播映平台补贴等,尤其是鼓励院线和电视频道增加播放国产纪录片的机会。

  张敬伟(娱评人)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特约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投稿信箱:yulepinglun@sohu.com,优稿优酬。

  

(责任编辑:李瑞芳)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