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电视 > 内地电视

好莱坞编剧生态 编剧中心制实为制片人中心制

来源:《综艺报》 作者:马巍
2010年11月27日09:03

  近年来,每当国内编剧倾倒苦水时,似乎总习惯拿好莱坞编剧作对比——高收入、各项权益的保障……事实上,好莱坞编剧们的情况并非很多人想象的全是“美好”

  谈到中美编剧体系差异时,报酬差异总被反复提及。在北美,电视剧剧本一集花上数万美金确实很常见,好莱坞大片在剧本上砸数百万美元也屡见不鲜。这让内地的一些编剧颇为艳羡,但其中几点背景却被有意无意忽略了:首先是中美消费水平的差异;其次,中美影视制作模式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电视剧方面——不同于内地流行的日播剧,北美电视剧以周播剧为主,相比之下集数要少得多,分摊至每集的成本自然更高。就项目整体算下来,编剧成本在整个项目预算中所占的比例很可能还不及内地;此外,北美编剧体系以群体创作为主,一个项目先后雇佣数十名编剧是常事,这也造成北美编剧们收入方面差异很大。

  在好莱坞工业中,电影剧本的生产是流水线式的。007系列电影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从该系列第一集开始,007电影的编剧就是流水线运作,剧本在一个人写完后再交由另一个人修改和增补,另有1-2位编剧负责全局统筹。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流程几乎完全是单向的,负责具体写作的各编剧独立工作,有的人可能只是加几个笑话或配角角色,有的则可能得全部推倒重写。多轮删改下来,很多编剧到了影片上映时已经找不到自己写的东西了。至于最后在主创名单中得以署上大名的编剧,则多是剧本生产的统筹者,以及负责抓大方向或剧本最后定稿的某位大牌编剧。

  相比之下,北美电视剧剧本生产虽同样是群体创作,但相较电影编剧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更强,往往是以一两位核心编剧为主,整个编剧团队同时参与创作。其实类似编剧模式在中文影视界也有,尤其香港比较普遍,如杜琪峰很多电影的剧本就都是由导演本人驱动,再由韦家辉、游乃海等一两位大牌编剧率领“银河创作组”共同创作完成。其实近年来内地也有很多电影尤其是青年导演,采取了类似的编剧模式。

  “编剧中心制”实为“制片人中心制”

  北美电影剧本和电视剧本生产模式不同,也有媒体属性差异的原因——电影的表现元素更多,但电视则表现手段有限,因此其更依赖故事与角色,剧本创作自然更为吃重。这或许可以称为“剧本中心制”,但显然与“编剧中心制”是两回事。

  至于内地一些编剧津津乐道的“编剧中心制”,则更像是一个根据现有情况而刻意设计的“戏份”。不过,在北美电视剧中,的确有一些笔杆子出身的编剧能够占据核心地位,也确实出现过一些像《绝望主妇》( DesperateHousewives)的作者马克·切瑞(Marc Cherry)这样一夜成名的例子。但这样的权力实际上是少数编剧通过亲自担任制片人实现的——在美剧生产中,署名“作者”(creater)的往往是首席编剧和执行制片人,其拥有的权力实际上仍是“制片人中心制”的变体。

  以前曾和一位资深好莱坞编剧聊天,对方说自己的经验其实就两条:第一,不停写剧本;第二,到好莱坞去,因为“圈子很重要”。在美国,知名编剧在完成一个剧本后,首先要做的往往不是接触各制片厂的负责人和投资老板,而是寻找对该项目可能有意的明星、导演,尤其是同属一家经纪公司的伙伴。如此一来,你向投资方提交企划时拿出的就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想法和剧本,而是一套核心主创班底,这时编剧其实已经发挥了制片人的作用。一旦项目成形,其在项目中的权益肯定与普通的笔杆子不可同日而语。

  在北美,编剧参与项目通常很深入,也能够与制作、营销团队密切合作,很多美剧的作者自己就身兼其中几集的导演。这样的全面能力恰恰是内地很多编剧缺乏的,后者大多还是更习惯纯写作。而责任越大,权力自然也就越大。目前内地一些编剧对自身权益、地位的怨言或许有多种缘由,但根本问题在于其在产业链条中未能承担足够的责任,这自然导致在最终利益分配上缺少话语权。

  编剧工会和编剧权利

  几年前的北美编剧大罢工已经让全球了解到了美国编剧协会(WGA)的强大。北美的影视产业发展多年,相关配套体系比较成熟。虽然 WGA 今天已被视为行业工会的范本,但罗马非一日建成,北美编剧工会组织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上世纪3 0 年代初期, 在美国影视行业担负一定工会作用的是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MPAS),而其一直被好莱坞大片厂所控制。1933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后为了应对经济危机,颁布了《国家恢复法案》扶持工会力量,这使得以剧院舞台工作者国际联盟(IATSE)为首的好莱坞工会组织得以壮大,但后者很快被黑帮控制,再度实现了与资方的合谋。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40年代初制片厂与工会勾结案发,随后各工会组织才真正得以发挥效力——创作人员的维权,最初是明星们站出来争取自身权力,随后导演协会也宣告成立,最为苦大仇深的编剧们则是最后站起来的。1954年,5个独立的工会组织合并才有了现在的WGA。

  事实上,编剧在好莱坞地位的提升还要感谢导演,后者出于对自身创作权和剧本的要求,竭力帮助编剧提升地位,例如编剧出身的大导演比利·怀尔德(Billy Wilder)。上世纪40年代,美国文坛的一些大文豪也开始加入好莱坞。1947年怀尔德与雷蒙·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合作,写出了经典电影《双重赔偿》。随后,后者的成名小说《长眠不醒》被另一位好莱坞名导霍华德·霍克斯(Howard Hawks)以顶级阵容搬上银幕,署名的编剧中还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 William Faulkner)。一系列知名作家的加入极大地提升了编剧在好莱坞的地位。

  不过,相比明星和导演,北美编剧仍然处于较弱势地位。北美编剧最开始争取的权力是作品署名权——北美影视工业是流水线运作,剧本往往经手多人,因此如何署名就需要一套公平透明的规则。目前编剧协会为其成员提供更多的还是最低薪酬保证、养老金和健康保险等实际方面的权益保证,尤其是利润分成。WGA在1960年组织的罢工主要是为了追讨电视平台上的附加效益,而2007-2008年的编剧大罢工是针对新媒体领域的利润分成。至于创作方面的权力,好莱坞的编剧也保障不足,因此真正具有创作个性的优秀编剧往往都发展成了导演,很多著名导演都曾是知名编剧,例如科波拉,他得到《教父》的执导机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之前他凭借《巴顿将军》收获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在当今好莱坞,保罗·哈吉斯、查理·考夫曼、托尼·吉尔罗伊也是编剧派导演的最新代表人物。

  

(责任编辑:张亚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