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原谅我的粗俗,说白了就是这么回事。“有个影评人叫‘交口’,他看什么片子都称赞。”最近在电影圈流行这个段子其实有点冤枉影评人了,影评人就算倾向性再强,也不会反反复复老用“交口称赞”这种毫无技术含量的赞语,这种话基本上都是宣传方和媒体人串谋后,拿影评人和观众当幌子给影片贴金的行为。准确地说应该是宣传方和媒体人在替影评人“交口”,而影评人虽然很少把影片放在嘴上夸,但大部分都在用笔杆子给影片口交,片越烂越要写成一朵花。
要说就把影片宣传那点猫腻说透,一部影片的虚假口碑主要由三方面构成:第一,宣传方或发行方的宣传稿。如果你在门户网站上看到一些并非来自纸媒体、千字左右带小标题、署名又是一些奇怪字母的电影稿,基本可以确定是来自宣传方的软文无疑。由于报纸版面限制以及客观性的要求,这种宣传软文不太容易在纸媒体上生根发芽,因而门户网站就成了“交口称赞”的主阵地,让这些软文的篇幅和数量优势得以尽情发挥。同时,由网站牵头组织的盘点、专题稿动辄洋洋洒洒数千上万字,红字标题置于娱乐和电影版块头条区位置,看上去颇有声势。
第二,日报类纸媒体力捧影片的新闻稿。记者只要是受到宣传方邀请参加发布会,每次都是有车马费拿的,正所谓“拿人家的手短”,下笔写稿子的时候,很自然地都会替电影隐恶扬善,不过记者就算捧也会比较含蓄,明显没有软文那么“重口味”,“交口称赞”这种套话只是来自于少数偷懒的不入流记者,大部分记者都是不会用的。而且,记者和宣传方的地位比较平等,或者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平衡关系,如果是一部中小成本影片,记者就是大爷,影片宣传人员得几天一个电话加高额上稿费求着你发稿;如果是一部大片,就成了记者必须完成的报道任务,否则就算“漏题”,宣传方自然也就有了“爱来不来”、“也不差你一家”的傲慢,而且越是大片,对记者稿件中对影片的指摘越是在意,屡屡祭起“封杀”的杀威棒。前几年某“海归导演”拍摄了一部群星荟萃的古装大片,某报纸记者看过影片后稍有负面评价,马上就被挡在影片首映式门外,为此该报社还专门发表公开信向发行方表示抗议。
还有一个曾经的圈中名记因为对某非学院派华语大导的古装大片写过负面评论,就被出品方彻底封杀,该公司今后的电影活动一概不通知他参加。直到后来该名记为该大导的战争巨制写了一篇颇为谄媚的专访稿,两方面才算冰释前嫌。不过,有实力封杀记者的出品方仅限于那几家,大部分还得跟记者搞好关系,大家和气生财,想跟记者摆谱较劲先得掂量自己的分量,别弄巧成拙自取其辱。例如,某知名网站记者就提到过今年国庆档某大片宣传人员四处传其坏话,结果该记者跟其他记者一沟通,立即一致认同该宣传人员的行径无耻可笑,令宣传方在记者圈中的口碑大跌,不少人都对该大片的票房失利幸灾乐祸。至于说到圈中名记在文章(在线看影视作品)中的立场和态度,其实大部分也不具备多少参考价值。因为名记之所以成为名记,一方面得益于所在媒体的强势,另一方面在于他(她)同这个圈子关系深厚,跟导演制片人称兄道弟吃饭喝酒也不稀奇,因而能得到其他记者得不到的新闻和专访资源,但是关系越深,人情债就越重,负面的话就越说不出口,隐恶扬善比普通记者更甚,捧起来也比普通记者更容易收不住。
此外,媒体和宣传方在大片口碑上有条默契的“潜规则”——上映之前无负面,上映之后随便说。大片上映前的正面声势一定要造足,对观众形成强大的号召力,媒体的负面声音必须极力压制。但上映之后,影片成败得失在周末三天的票房中基本已见端倪,这时候媒体即便有负面声音也无碍大局了,没准负面声音大起来没准有助于从另一个角度助推影片声势,正反两方面声音一起高涨反倒容易让观众产生一看究竟的冲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某擅长团体操导演的宫廷大片,上映前媒体赞声一片,上映后马上风向一转,整版整版的批判质疑文章(在线看影视作品)出炉,吵吵嚷嚷之中无碍该片票房一路飘红,打破华语片票房纪录。总体来说,宣传方和记者就像是夫妻关系,磕磕碰碰难免,但和谐融洽是主旋律,你求名,我求利,同建大电影共荣圈,或明或隐的各种“交口”之类的赞词是少不了的。
还有,影评人的有偿影评。如果说宣传方跟记者之间是夫妻关系,那么影评人就是宣传方拿钱养着的标准二奶或妓女。宣传方只要办场提前观影,红包一挥,就会有一帮影评人屁颠屁颠跑过来口交。您还真别嫌影片人没骨气、不独立,中国根本没有美国那种规模庞大的媒体影评阵地和优厚稿酬,中国大部分的都市报压根没有影评版,有影评版的报纸主要集中在北上广三个大城市,而且一有广告和重大事件,影评版首当其中就要被挤占,稿酬往往在千字100-200之间甚至更低,往往连给网站写稿的稿费都不如。如果把以写影评为生作为影评人的身份标准的话,那么中国根本没有真正的影评人,因为那点微薄的稿酬真是会饿死人的!既然影评人没法从媒体上获得合理的影评收入,宣传方于是就进来填补这个空缺,成了影评人所写影评的最大买主,无论是最高稿酬还是平均稿酬都远远高于媒体的水准,一举给影评人影评的公信力造成致命打击。钱都收了,还能说人家影片不好吗?于是,好片锦上添花节节高,烂片扭转乾坤处处好,越是知名的影评人,越会成为宣传方挥舞钞票拉动的对象,况且这些知名影片人的职业往往是圈中的编剧、策划、记者、编辑,本身就跟宣传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抬头不见低头见,即便不冲着钱也得冲着人情,写影评很难说狠话,做个顺水人情倒是常有的事,因而他们的影评反倒含水量最高。什么?你写影评从来没收过宣传方的钱?小子,那说明你根本算不上知名影评人,连一般影评人都算不上,在豆瓣网时光网上多写几年影评再出来行走江湖吧!在这个圈子里,没收过红包的影评人比大熊猫还稀有。
看了上面这些文字也许你会说了,我嘞个去,宣传方发行方撒下的这张大网,把媒体影评人统统一网打尽,我们普通观众和影迷到哪儿去了解影片的真实评价啊!别急,我来教你一套“二八法则”去伪存真,来应对宣传方媒体影评人共谋的“三八路数”。你要记住,影片上映前,80%以上的影评都是靠不住的,因为能提前看到影片的人都是经过宣传方精心挑选出来制造口碑效应的,基本上不是人情稿就是红包稿,只有不超过20%的影评靠谱。但在影片上映一周之后,这个比例就要颠倒过来了,普通观众和影迷在进场看过影片之后,自然会通过博客、帖子等形式发出自己真实的看法,宣传方能控制的声音无疑就小多了,此刻才是你观察影片口碑从而决定是否值得买票进场的最佳时机。此外,即便是在上映前看影评人的文章,“二八法则”也同样管用,因为即便影评人收了钱,也是有良心底线的,毕竟当年在录像厅、投影厅里建立的对电影的热爱,绝不会因为收了红包就彻底丧失立场通篇假话,他们往往会花80%的篇幅来吹捧,20%的篇幅来表达自己的真正态度,所以当你看到影评人夸一部片子的时候未必片子真的好,但他用有限的几句话指出影片的问题时,那么往往影片在这些地方真的有问题。当然,还有个最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多看看我的博客,搜狐网时光网电影网本人的博客是主阵地,其他门户网站的博客也都有,不敢说写得全都是真心话,但绝对大部分都是真心话。
列文(影评人)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特约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投稿信箱:yulepinglun@sohu.com,优稿优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