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电影 Movie > 电影评论

《我的抗战》:听听那些打鬼子的老人如何说

来源:搜狐娱乐
2010年10月18日10:40

  著名电视人崔永元以大历史为纲、采取口述历史的手法、细节为王的策略,拍摄成了32集大型纪录片《我的抗战》。这部纪录片最大的作用,不止是全线重现八年抗战的方方面面,而是给予很多正面战场上的将士以隆重出场的机会。诗人穆旦曾经是中国赴缅作战远征军一员,他在《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写到:“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这是一种诗的修辞,也是很残酷的真相,确实没有多少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理,《我的抗战》中的许多老战士被遮蔽。穆旦本人也是如此,作为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诗人和翻译家之一,他在工作中长期遭到边缘化处理。他能够以诗人的形象,回到舞台中央,但是更多的抗日战士则连15分钟的机会都没有。听听那些打鬼子的老人如何说,对于当下的年轻人大有好处、对于中老年人更是启蒙,或者是身份的证明。

  抗战结束至今才65年,就已然失去了太多细节,对于绝大多数中国普通人而言,甚至连抗战主力都不知道,更何况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200多位将军和他们手下几百万战士、那些声势浩大的会战,就因为他们是国民党阵容,有着难以消弭的“原罪”。中国是以大历史为著的民族,对于具体细节向来含糊,且多喜欢用文学手法过度夸张、包装、制造戏剧化效果。当历史沉淀之后,我们恍然发现,那些说法是多么的不靠谱,中国的抗战,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我”来完成的,他们不是宣讲材料中的数目字。而敌人则质疑,要求中国拿出具体的数字、进程和材料。《我的抗战》试图做的,就是挽救那段历史亲历者最后的记忆,如果他们都去世了,那么历史几乎就没有发生过。史是以无数真实可靠的细节来构架出的,假设细节不真,便是秽史,不仅没有教育意义和借鉴价值,而且误导世人危害不浅

  以崔永元为首的创作团队,不惜成本制造《我的抗战》,对于年迈的老人进行抢救性采访。以第十九集《松山之战》为例,纪录片先引用穆旦的诗,带出松山之战的背景,编导采访当年作战老兵,他们讲述个人的微观史,再用民国时期流行的版画还原现场,并极为难得的找到如今唯一在世的日本兵,以多种角度、声音来还原从缅甸到松山的过程。不止是缅甸、云南,还有整个中国的抗战,我们过去熟知的“历史”只是历史本身的一小部分,而且是被宣传营销过度消费的。有人证、有物证,且有来自对方阵容的证明,这才是回到历史现场的最佳方法。有心的观众可以再去参阅余戈著《1944:松山战役笔记》、回看康洪雷导演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前者剖析入微、战斗序列具体到攻防双方的班和个人所处位置,后者情怀与才情俱在,更能明白松山之战在历史转折点上的意义。

  云飞扬(影评人)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特约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搜狐娱乐评论频道投稿信箱:yulepinglun@sohu.com,优稿优酬。

  
(责任编辑:欢喜狐)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