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娱乐评论

新快报:7080后艺术家 作品越不受欢迎越爆红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2010年10月14日05:39
70后艺术家陈可
70后艺术家陈可

80后艺术家高瑀
80后艺术家高瑀

陈可作品《隔岸观火》
陈可作品《隔岸观火》

  ■吴亚男(资深艺评人)

  今年春拍以来,70后、80后艺术家的作品越来越受到市场关注,价格一路飙高。由此,不少人断言70后、80后艺术家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主力,因为他们已占据了当代艺术主要的舞台。而真实情形究竟怎样:70后、80后有哪些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他们的群体特征和艺术意识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又有哪些具体的市场表现和特点?

  出生于中国20世纪70、80年代后的孩子们,现在都已经长大成为全世界只有中国独有的特殊群体。独生子女的自恋、反讽、自嘲反应出他们所面对的家庭、教育、心理及社会时代特征,是中国社会非常独特的一道风景。这群孩子和全世界同龄者站在同一条起跑线,接受网络时代来临的信息大爆炸。不同于50、60后前辈艺术家的那种生命经历,70、80后的年轻艺术家们更注重“生活”在艺术中的可贵性;作品中不再出现刻意的主题性描绘,或是严重脱离生活感的政治意识形态。

  中国年轻艺术家具有追求城市化、拥有国际视野及跨文化语汇的特点,他们提供了个人生活与社会共处的切片。这代孩子被漫画、洋快餐喂大,在网络虚拟中扮演一个又一个自己,藉由媒体大量强殖入侵,他们就像一朵朵开满中国的花,样子不同,个性也绝对不同,更别想在他们身上贴上任何标签。

  作品在拍场上连获捷报

  70、80后往往都是独生子,他们喜欢“宅在家”胜过在外和朋友扎堆。当他们的艺术展现在世人眼前,就曾出现“过于媚俗”、太“卡漫风格”的批评。但是伴随着“后89”(后89中国新艺术)在市场上的火热,70、80后也搭上这班抬价列车,他们大约从2005年便开始零星出现在拍卖市场,当时画廊主要是为了增加艺术家的曝光度才往拍场丢,基本上成交价都不高。例如,高瑀的《梦见佳佳的绿色头发》在2005年5月于北京荣宝拍卖只以6.38万元卖出,但这幅作品却在2009年11月于北京翰海拍出68.32万元!才过了四年,价位却相差了十倍。这样的表现造成市场上不敢忽视的一队新生军,但这场“卡通风暴”在艺术圈也引出许多关乎“肤浅”的言论批评。

  以“卡漫”杀出一条血路

  在2007年,一批年轻艺术家脱颖而出,即使这场风暴引出许多指责其为肤浅的言论批评,星空间画廊负责人房方自己也承认当时艺术圈对“卡漫”二字的负面评论直到现在还遗留着,房方认为每个时代出现的新艺术潮流总是会遭受抨击,就像当年的普普主义也被人嘲笑是幼稚生作品,更早的印象主义、野兽主义也都是在批评中茁壮成长,但如今看看它们在拍场上所创下的天价就无话可说。在70、80后新世代艺术家作品中,集体意识少了,吶喊、苦恼等上一代艺术家常用的符号元素没有了,个人意识得到增强。如今人们已不再缅怀过去的伤痛,而是更注重生活在当下。“下一站,卡通吗?”这场展览所引起的卡通风暴即在此境遇下席卷全国,即使当时在艺术圈受到某些通俗层面的解读,却在短短几年内造就了70、80后艺术家的拍卖神话。这一群年轻艺术家中走出了陈可、韦嘉、高瑀、欧阳春、熊宇等人。

  谁在购买这些人的作品

  继“红色经典”大出锋头后,收藏家王薇同时为中国年轻当代艺术家倾注了很大的心血。王薇的收藏名单中可见到,在翰海拍下的李晖《琥珀龙》,成交价超过百万元人民币;同样在翰海还购得韦嘉及高瑀的作品。在香港佳士得王薇再度出手拍得高瑀一张2003年作品《闹海》。2009年在保利以72.8万元拍下的陈可巨幅《隔岸观火》,在当时创下陈可作品价格新高。(《隔岸观火》曾在2006年纽约苏富比亮相过,当时以4.5万美元成交,时隔三年价钱翻了三倍)。谷公馆谷浩宇甚至表示70、80后市场已经是整个泛华人的概念;诚轩拍卖谭波也认为:“70、80艺术家作品本来就一直有本地藏家在支持,近期更有新藏家加入。”

  资深艺术经理人伍劲对70、80后藏家做了以下分析:“我观察今年春拍70、80新生代艺术家中,尹朝阳有泰康人寿陈东升、王薇、民生银行支持着;李晖有王薇,更不用说他还有台湾及香港藏家;仇晓飞及高瑀也有王薇在买,这些藏家都是主流藏家,力量非常结实。”

  70、80后艺术家们的市场表现

  随着市场火热被提早待价而沽的70、80后艺术家,虽然是中国当代艺术中极有代表性的一代,但又不像上一代那样火爆。当代艺术在中国还很年轻,前些年的快速成长,不是艺术本身达到了那样的爆发力,而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导致收藏家的盲目乐观;事实上,中国当代艺术还远没有达到与西方绘画齐头并进的高度。2008年金融危机后,当代艺术市场开始趋于理性,也刚好给了年轻艺术家上位的机会。以下举例高瑀及陈可两位新生代艺术家的市场表现。高瑀:一支刚上市的股票

  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火爆,不但让高瑀向全世界宣告了他独有的艺术思想,也让他在拍卖场上备受藏家关注,价格一路飙高。

  2008年,日本的奈良美智、村上隆艺术商品当时已在全球大热卖,中国的高瑀也选择在奥运开幕黄金档期做了一个商品化的展览:“熊猫小堂”正式开张。卡通风格绘画作品的出现,形成了新一轮“浅文化”的特征,亲切、直接都是里头的关键词,当代艺术从未像现在与大众文化如此接近过。这些作品曾受到质疑,说得最多的就是高瑀在复制村上隆,对此高瑀也不否认,他认为村上隆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一种最省事的工作方法,那就是抛弃学院的表达方式,像印刷一样完成作品。但是他本人希望用自己的熊猫完成对这类“超平面”艺术的超越。这也是高瑀一直想传达的理念,他的艺术创作必定跟当下的媒体有无缝的连结,甚至工业生产的任一环节。他将艺术生活化的概念执行得非常彻底,也摆脱了当前众多艺术家面临的各种束缚,开启当代艺术各种领域的可能性,艺术的界限得到扩展。

  2005年第一次上拍的《梦见佳佳的绿色头发》在荣宝拍出6.38万元人民币,隔几天在香港佳士得《在红旗下系列》以近20万港元成交。2006年香港苏富比秋拍《看不懂也猜不透》以近30万港元成交,创造了亚洲同龄艺术家的最高成交纪录。当时高瑀还对此表示:“只能说我现在是一支刚上市的股票,处于上升趋势。”

  陈可:突破百万元大关

  陈可1997年刚毕业时,正逢国外藏家开始关注中国当代艺术,但那时还不能称之为市场。早期买过陈可作品的藏家就属乌利·希克最有名,陈可对此说:“那就像有人发工资,给了我继续下去的经济支持和信心。”对陈可而言,对现实的颠倒是具有真实感的。刻意强烈的局部描绘吸引人们目光,但如果人们真的把眼光投向它们,似乎一切又瞬间崩散了,就像散落在画面中的每个局部。

  2010年陈可再一次举办个展“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一以贯之的主题,但技法又提升了,创新的媒材表现又更贴切主题表现。开幕当天作品全数销售完毕,圈内也对陈可新作一致给予高度评价。

  从拍卖市场来看,陈可2005年第一次出现在拍场,作品价格都落在3万至4万元人民币。2008年至2009年陈可在拍卖市场上最高价格约落在60万至70万元人民币,直到今年春拍翰海的《海盗》一举突破百万元大关。

(责任编辑:Dawn)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