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将于本周五上映的现实主义影片《我是植物人》昨日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首映式,制片人兼编剧谢晓东与导演王竞、主演冯波等一同亮相,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主席罗斯克先生也作为嘉宾出席。谢晓东和王竞希望这部影片给观众带来的共鸣是“痛苦”而不是“快乐”。“影片对医药行业的内幕来了一次大起底,关于‘药’的话题不是什么新闻,很多人可能都已经麻木了,我们希望大家在看过《我是植物人》后,能够痛一些。”
电影《我是植物人》是谢晓东与王竞继《一年到头》、《业主奏鸣曲》、《无形杀》后的第四次合作,这四部影片都是小成本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我是植物人》堪称是电影版的“焦点访谈”,讲述了李乃文饰演的娱乐记者在跟踪偷拍明星的过程中误打误撞惊醒并结识了冯波饰演的植物人,两人被卷入了一个惊天大案,影片真实揭露了医药行业的丑陋面,激起人们对很多社会问题的反思。
现实题材一直是国内影人的“避讳”,因为现实题材影片需要对当下的社会进行深刻的反思,分寸不易把握,往往费力不讨好。然而,谢晓东和王竞的四次合作却全是现实题材影片,谢晓东昨日没有任何退缩:“我拍的这几部电影都不赚钱,但我一定会坚持下去。时下电影界要有关注社会现实、批判现实的作品,这是电影人的责任。我希望每个人看后最直观的感觉是那么一点点的痛,随后就是共鸣。一部批判现实的电影不会改变什么,但如果没有这样的电影,我觉得那是电影界的悲哀。”
谢晓东呼吁批判现实的电影不应该被边缘化,而是成为主心骨。“近几年,中国的票房以年递增50%以上的速度增长,然而如果一年拍几百部狗血大片,这只能说我们是个电影大国,只有拍出具有内在价值和诉求的影片,我们才有可能成为电影强国。如果没有批判现实的影片,那电影强国的理想就更是痴人说梦。”
尽管不愿讨巧,但《我是植物人》并没有轻视观众和市场,谢晓东说:“我们拍的既不是主旋律影片,也不是文艺片,主旋律影片会强加给观众一些概念;而文艺片是拍给导演自己的。《我是植物人》则是与人对话的,我关注这个社会环境里总是面对形形色色问题的普通老百姓,它是介于主流商业片与文艺片两者之间的,我是想给在中间这一部分人看的,这些人,一定是有悲悯之心的。”
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主席罗斯克先生昨日也观看了影片。作为中国通,年近八旬的罗斯克对《我是植物人》非常欣赏,“我的脑海里现在还延续着情节,可以说,无论从技术方面还是取材上,中国电影早已摆脱了向西方学习的阶段,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西方电影业。中国电影界人才很多,也很有独创性,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去探索适合自己的东西。”他鼓励谢晓东和王竞将“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的拍摄进行到底,对中国社会现实和民族文化进行更加深刻和全面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