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欧洲三大电影节中最年长的那一位,威尼斯电影节已经走到了67岁的高龄。威尼斯当地时间9月11日,本年度的电影节闭幕,要不是昆汀率领的评审团极富争议性的评奖,本届威尼斯又会成为一次“结束即忘”的电影大集会。虽然近两年电影节主席马可-穆勒一直在锐意创新,但是各种“新花样”并未引发引人关注的结果,加上电影宫屡次漏水,放映多次迟到等硬件软件方面的问题,年迈的威尼斯,已满是疲态。
充满各种状况的电影节
威尼斯电影节遭受各国媒体抱怨,已经不是第一次。去年电影节结束,就有媒体抱怨电影节的服务质量和硬件设施,问题多多。今年,这些问题仍旧没有得到改善。在9月1号到11日,电影节举行的12天时间里,威尼斯下了两次大雨,两次大雨都让新闻间成为一片汪洋大海——这种问题在前几年的电影节里也出现过,不过,几年过去了,问题依然在哪里。大雨过后新闻间关闭,工作人员集体清理水患现场,已经成为一景。让各国媒体抓狂的,还有电影的放映时间,推迟放映本不是问题,不过,一部电影在威尼斯的放映,延后了长达40分钟,却没有任何新闻官出来给个说法——这样的事件发生在汤姆-提克威新作《三》的媒体放映场,当媒体长龙在等待了半小时后,开始起哄了,现场工作人员仍无动于衷,待开场后,工作人员也十分随意,不顾日报媒体和周报媒体的入场先后顺序,一律像泄洪闸一样,任由大家往前冲,照例,这又引来一片嘘声。最有意思的,是威尼斯电影宫门前的那一片建筑工地,一年前,这里就打下了地基,打算修建新的电影宫,一年过去了,这块工地跟一年前一样,没有丝毫变化,威尼斯双年展的主席Paolo先生只是说,新的电影宫有望在2012年完工。
这只是威尼斯的三个事例,因为每天总可能面对新的麻烦,有一家海外媒体的记者开玩笑地说,建议威尼斯电影节改名“Trouble film festival”(麻烦电影节),你不知什么时候问题会发生,你也不知问题会发生多少次,从你刚报名注册开始,发错邀请函,写错名字、护照号的事情就接踵而至,自求好运,是参加威尼斯时,每位记者都在心中默念的。
千万不要以为电影节都这样。欧洲的三大电影节,在二月举行柏林电影节,素来严谨,不仅会在发布会上令人惊诧地配备中文同声传译,而且每天的市场信息和最新消息都会一个不拉地公布在小黑板上。而每年5月最大的戛纳电影节,在跟海外媒体沟通上,已经越来越专业。不仅有了8种语言的官网,而且负责海外媒体接待沟通的工作人员,也基本会选择熟悉该国语言的人员,这使得在全球电影更加市场化,更加偏向好莱坞的风向下,戛纳反倒有越来越吸引各国媒体的趋势。
只开花不结果的创新
在中国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戛纳电影节主席马可-穆勒是一位“与时俱进”的主席。在他的掌舵下,威尼斯一直在变化。3D电影奖、新的地平线会场的建立,都能看出马可-穆勒的宏大愿望。不过,就近年的反馈来说,效果并不佳。去年,威尼斯第一次设立了3D电影奖,电影宫也以3D电影作为主题,挂满了《玩具总动员3》的海报。可惜的是,早在4个月前的戛纳电影节,就将3D电影《飞屋环游记》选为了开幕片——这一次,戛纳又一次走在了威尼斯的前头。众所周知,一直以来,戛纳电影节不仅主竞赛单元阵容强大,而且其地平线单元经常能培养出未来的大导演,堪称其体系下人才培养的基础。威尼斯电影节近来对于地平线单元的重视,也有目共睹,今年,组委会甚至特别为地平线单元修建了一个“地平线俱乐部”,为其体系下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不过,这一系列举措,到目前为止仍未见成效,地平线单元一直缺少著名导演、二来没有极吸引力的影片,这两点,并没有因为“改革”,而呈现出改观。不能不提多伦多电影节以及国际电影市场化趋势带来的影响,由于威尼斯没有交易市场,而与之基本同期的多伦多电影节素来以市场著称,这使得很多电影都选择在多伦多露面——尤其是好莱坞秋冬档的强片,无一例外会在多伦多电影节掀开面纱。相比较而言,三大电影节中的另外两位,无论是柏林,还是戛纳都有自己的交易市场,在越来越重视市场回馈,赚钱与否的大环境下,有交易市场意味着有吸引力。直观上,比较明显的是,从7号开始,活跃于电影宫的媒体和相关电影人有所减少,因为紧接下来,多伦多电影节就开幕了。
今年有三部华语大片,来到威尼斯,《狄仁杰》入围了主竞赛单元,《精武风云》和《剑雨》展映,这几部影片的制片人王中磊、施南生、张昭都认为,威尼斯最具吸引力的,是它历年来塑造的平台——实际上,这几部电影在戛纳期间就已经卖出多国版权,此行,只是意在借威尼斯的平台做宣传。不过这一古老的平台,对于欧洲和美洲观众究竟有多大吸引力,就很难说了,有一个事实也许说明了问题:不管一部秋冬档上映的影片去不去威尼斯,它们基本都会参加接下来的一两个电影节:亚洲片去釜山,欧美片去多伦多,因为,那里有交易市场。
也许,在创立各种名目繁多的奖项之外,怎样在没有大规模交易市场的情况下,实现每部电影所期待的市场价值,是马可-穆勒的该考虑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