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音文化

一毛钱晚报给读者寄歌 单读者热忆新星音乐会

来源:北京晚报
2010年08月26日16:23

  “摸摸胸口,青春还在”

  ■张杰,49岁

  “上世纪八十年代,听着好久远呀!其实并不久远,从那个时期到现在,前后也就30年。30年的时间并不算很长,我只是从当年的19岁,变成了今天的49岁。”

  来自北京语言学院的张杰没能料到,当自己在晚报上再次看到“新星音乐会”这五个字时,心情如遇旧友般兴奋。她一字一字地看下去,直到看见了自己的名字。“张杰深夜来电话说,看到新人新歌出现心里很高兴。”这是她30年前给晚报打去的电话。

  张杰回忆说,当时新星音乐会原本只是在电视台转播一场,后来应市民要求,第二场音乐会也转播了。那天是中秋节,她和父母坐在沙发上,面前摆着的是月饼,当灯光亮起,当那从未听过的如此欢快的乐曲声响起,她看见父母的脸上浮现出一种异常幸福的神情。她记得,《军港之夜》就是在那晚音乐会后开始传唱起来的。那晚之后,各类的音乐会和演唱会的直播才陆续在电视上出现。

  “从此幸福不再遮遮掩掩”

  ■王志华,通州服装厂

  当通州服装厂的王志华在晚报上看到自己30年前写下的信时,她不敢相信,她仔仔细细核对了好几遍,才确认,“哦,那真是我写的。”她在信里写,“希望编辑部能把新星唱的歌曲编成小册子发行,希望能给我们寄来一些歌片,最好是苏小明、李默等唱的歌曲。”“30年了,很多事都记不清了。”王志华有点模糊,那天晚上她是在收音机还是在电视上收看的音乐会?她是给晚报打的电话还是亲笔写的信?但她确信,1980年,那是幸福不再遮遮掩掩的一年。大众情人和歌星,都大大方方地走出来了。而从新星音乐会之后,《军港之夜》留住光影,流行成为了经典,“歌星”不再是贬义词。

  “最初的音乐记忆”

  ■林毅,45岁,现供职于公交集团

  30年前,只有15岁的林毅无意间在电视上看到了“新星音乐会”的转播。“其实都过去30年了,很多事都记不清了,但那场音乐会出来的歌星我至今都记得清清楚楚的,觉得他们是最好的,到现在都没人能超越。”林先生告诉记者,像苏小明、王静、朱明瑛等人的名字现在都看着亲切,那是他最初关于音乐的记忆、最早认识的歌星。

  林毅说,那场音乐会后《军港之夜》可是红遍了大街小巷,不光他们这群孩子成天哼哼着,有一回他看见一个捡破烂的大爷一边捡破烂一边也唱着这首歌。“在那时这就是最流行的歌曲,不比周杰伦的传唱度低!”说到兴起时林毅还开了开嗓,情不自禁地又唱上了几句。

  “一毛钱 晚报给寄来歌单”

  ■丛捷,51岁

  51岁的丛捷女士回忆说,新星音乐会在电视上直播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街头巷尾讨论的热门话题。她听伙伴们说,只要给晚报写封信,就能给寄来歌单。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晚报写了一封信,除了在信中表达自己对新星音乐会的喜爱,还在里面放了1毛钱,希望能给寄一张歌单。

  那个年代的1毛钱,差不多是一个普通北京市民的一顿中午饭钱。没过多久,晚报的回信寄到了丛捷手中,她惊喜地发现,信封里头是一张歌单,里面不仅有当晚歌星们演唱的歌曲,还附有简谱。“得意极了,立马招来伙伴们羡慕的目光。”丛捷说,新星音乐会中几乎所有的歌曲都在人们之间传唱,那一份歌单,就像一个时代的纪念册,留住了她当时最美好的记忆。

  “似乎从那一晚起,人们那颗绷紧多年的心才开始放松下来”

  ■赵凤茹,70岁

  “1980年,或者更早些时候的西单街头,马路上还只有自行车和公共汽车,人们的服装还保持着传统的蓝、绿、灰三色调,我们唱的听的最多的歌儿就是《打倒四人帮》。”

  朝阳医院的退休外科医生赵凤茹今年70岁,她至今都热爱唱歌,热衷于听音乐会。赵凤茹回忆说,当时的北京看起来总是灰蒙蒙的,不仅因为人们身上的衣服,还有人们那时刻绷紧着的脸。年轻的女孩不敢穿好看衣服,头发也要规规矩矩地扎起来,一本《民歌两百首》早已被翻烂。而当新星音乐会上的歌星们烫着卷发,穿着颜色鲜艳的好看衣服,用涂着口红的嘴唱出美妙的歌声时,这些都给了当时的人们一种美的信心。“我们知道,终于可以穿漂亮衣服了,可以唱好听的歌儿了。”

  赵凤茹说,当时她所住的平房小院里一共有9户人家,其中5家买了电视,那一晚,所有的人全在看新星音乐会。赵凤茹家中的两个孩子,一边看一边情不自禁地鼓掌。“那种可以忘掉一切的轻松感觉,直到今天,我也忘不掉。”

  

(责任编辑:炊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