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戏曲

香港戏剧教父毛俊辉:黄秋生被我骂哭过(图)

来源:新京报
2010年08月24日10:38
毛俊辉对于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热爱是由衷的,他希望自己的创作能够推动传统表演艺术的“更新换代”。
毛俊辉对于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热爱是由衷的,他希望自己的创作能够推动传统表演艺术的“更新换代”。

  也许五年前由梁家辉(在线看影视作品)主演的话剧《倾城之恋》你还有印象,也许你刚看完日前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新编京剧《曙色紫禁城》。但你是否知道这两部戏的导演其实都是有着“香港戏剧教父”之称的毛俊辉?这些年,香港话剧的导演大举进京,其中毛俊辉应该算作领军人物。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在香港戏剧界,他就是北京的林兆华;在香港演艺圈,他就是中戏的常莉。毛俊辉上海出生香港长大,美国留学。看过马连良、周信芳的戏;在美国遇过曹禺。可以说他的经历倒是与曹禺、焦菊隐等老一辈的大师有几番相近———学贯中西,有实践有理论,懂得融会贯通。他说自己虽是香港导演,但不只代表香港,毕竟从小对戏曲的耳濡目染,让他的内心埋下了传统文化的根。

   谈传统 京剧革新,表演形式要有突破

   新京报:《曙色紫禁城》是根据你执导的话剧《德龄与慈禧》改编的京剧,你也成为国家京剧院近些年特邀的第一位来自香港的导演。话剧加唱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很多新编京剧也因此变得不伦不类,你也是话剧导演怎么避免这个问题?

   毛俊辉:把话剧硬装进戏曲里,肯定不行,但用话剧的一些手法来探讨戏曲,就很值得做。以前周信芳先生就曾研究话剧。中国诸多形态的戏曲有着深厚的范式美感和传统技巧,但这些范式和技巧又常常令演员在新的现代戏创作方面受到束缚,而很难在新的角色创作和“真情实感”上有所突破。这就导致了京剧、越剧、粤曲等许多剧种总是在唱老戏,而一些新创作的戏很难吸引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如果要让戏曲“与时俱进”,就一定要在表演形式上有新的突破才行。

   新京报:你是在西方文化环境中长大的导演,为什么会对中国传统文化这么感兴趣呢?

   毛俊辉:我曾学过8年的梅派唱腔。而且我父母是戏迷,所以从小我就最爱看戏,从上海看到香港,马连良、袁世海、赵燕侠、周信芳的戏我都看过。记得小时候在上海看过周信芳的《秦香莲》,他上演王丞相,下演包公,当时我就很崇拜。所以年轻时的京剧滋养对我来说很宝贵,而且它也是启发我戏剧创作的重要一点。

   新京报:香港导演里林奕华走的是时尚路线,荣念曾走的是实验路线,而你更多是从传统文化入手。

   毛俊辉:我是香港导演,但我不只代表香港,因为我还由衷地热爱那些传统文化。其实香港是一个中西文化荟萃的地方,相对会包容一些,多元一些。

   谈学生 黄秋生(在线看影视作品)被骂哭,詹瑞文会脸红

   新京报:《情话紫钗》你邀来谢君豪和何超仪(在线看影视作品)主演,怎么想到邀这两个人来演呢?

   毛俊辉:因为他们都适合剧中的角色。尤其谢君豪还是我的学生而且有戏曲功底。他最初是学戏曲的,后来在香港演艺学院学习表演,毕业后在香港话剧团演了很多有影响的戏。前两年我还请他回来演了《还魂香》。

   新京报:你对如今话剧请明星怎么看?

   毛俊辉:请明星不是问题。不一定这个戏请了明星就不严肃了或者太商业了。比如林奕华请张艾嘉,就非常合适,在表演在剧本方面都帮他加了很多分。比如我在《倾城之恋》中邀梁家辉也是如此,他虽然不熟悉舞台,但他肯下工夫和我们一起探讨舞台表演,这就非常好。香港有很多影视演员想上我的话剧,但我拒绝了,理由是要演可以,但必须做到两个月专心排练,而且能做到和专业演员一样好。就像汪明荃演《如梦之梦》,两个多月和剧组所有演员一样排练,从无例外。梁家辉当初也是,记得在排《倾城之恋》的时候,他当着我的面,在电话里推掉了电影《父亲》的男主角邀约。

   新京报:我们知道现在香港诸多明星,比如黄秋生、詹瑞文、谢君豪、苏玉华等都是你的学生。你对哪个学生印象比较深呢?

   毛俊辉:看着自己一批批学生成长起来,并且对表演有严谨的态度,这让我很欣慰。我的学生哪怕名气再大,出演我的戏也是随叫随到,不讲出场费的。比如黄秋生,他就是很有天赋的演员,当年曾经因为作业交得不好,被我骂哭过。还有詹瑞文,如今他是香港演艺界很好的形体指导,但我记得他第一次上我的形体课,做完自己的小品时是红着脸下场的,很害羞。

   谈人生 做了很多事,也只做一件事

   新京报:我们知道你八年前大病了一场,你不但没有退出,反而越干越起劲,是什么让你保持了这种活力和旺盛的精力呢?

   毛俊辉:因为我没把它看做我的工作,我这么多年做了很多事,但其实也只在做一件事,就是戏剧,所以这也是我与胡恩威、林奕华等香港导演最不同的地方。他们一个是学建筑出生,一个是文学出生,戏剧是从爱好开始的,而我是一开始就有很强的主流戏剧的基础,并且无论是在美国留学、回国教学、组织排戏,都是贯彻始终的。而且当我不再做香港话剧团的艺术总监时,我越来越发现,我除了能在艺术上继续探讨,还能关心更多人的创作,跟更多人分享交流,从中获得更大的喜悦。

   新京报:这些年你在香港和内地两地跑,无形中也促进了香港与内地文化的交流,你是否发现自己已经不单单是个艺术工作者了?

   毛俊辉:其实从美国回港后,我就一直在做这样的事。比如最早我介绍多个世界级剧作家的经典作品,让香港观众欣赏到外国不同剧作家的创作特色和演绎手法。后来我又渐渐大力推动及导演多出本地原创剧,强调原创文本的整理。在离开香港话剧团后,我如今的新身份是“亚洲演艺研究”的创办人和总监。我觉得华文戏剧,比如北京、上海、台北和香港这些地域性的戏剧需要被关注,也需要研究整理和引导,因为它们最终都会形成一个整体。并且随着国内及其他亚洲艺术家与国际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也会推动东西方表演艺术形成真正认知的文化交流。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天蓝

  

(责任编辑:小书儿)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