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辗转全国巡演多轮之后,国家话剧院年度现实主义大戏《这是最后的斗争》于本月23日重回首都,登上国家大剧院戏剧场的舞台。该剧由年过七旬的国话“老戏骨”雷恪生担纲主演,在今年的第六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中,这部从剧本到二度创作都让人惊艳的作品毫无争议地摘得桂冠,得到观众和评论界的交口称赞。在此轮首演当日,反响依旧热烈。
《斗争》由著名剧作家孟冰历时三年完成,国话导演吴晓江倾力执导。故事在传统佳构剧的框架内缜密地铺展:原本应该热热闹闹的大年夜,却因“不速之客”的意外来访而打破了宁静,一个根正苗红的“高干家庭”,美满和谐的表象难掩暗流涌动,前所未有的信仰危机一触即发……一家人悉数登场上演,气氛跌宕起伏,悲喜交加。团圆的年,不平静的夜,这出戏最终如何收场,只待走入剧场,谜底即刻揭晓。
“那个时候,天是蓝的,没有那么多污染,那个时候,黄瓜摘下来就可以吃的……那个时候,在街上捡到一分钱是要交给警察叔叔的……那个时候,理发店就是理发的,医生是不收红包的,学校是不图挣钱的,照相是要穿衣服的,牛奶是可以放心喝的……”一针见血,妙语连珠的台词可谓本剧一大看点。曾几何时,遮遮掩掩,不痛不痒,“打太极”式的戏剧语言大行其道,而艺术创作中所谓的“现实主义”也遭到肆意曲解,沦落为“假大空”的代名词。《斗争》以令人惊叹的勇气回归“现实主义”,直面社会敏感现实,矛头直指权钱交易。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对于现实的观照却不是仅停留在空泛的说教层面,使戏枯燥而丧失可看性。《斗争》在故事现有的容器里探讨现实,质询现实,并且不失幽默感,这种幽默感未令观众“出戏”,其尺度使人“心惊肉跳”,又有正中下怀之感。就剧场效果而言,《斗争》可算是笔者看过的标榜“现实主义”的话剧中十分令人满意的一个,整出戏显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同时不乏力度,充满惊喜。
然而颇有遗憾的还是《斗争》在最后二十分钟的处理,之前的流光溢彩,光芒四射此时却已然使自己陷入尴尬,倘若继续说真话,给出剧情导向应有的结局,那么今天我们很可能无法在公共场合看到这出戏;而如果稍微松懈一点,干脆就来个大团圆,却又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对观众来说也是非常之倒胃口。《斗争》最后以一个“问号”收尾,不黑不白,却也在焦灼中实现了自己。还好没有“晚节不保”,这也令人欣慰。出剧场的时候想想,我们生活的大多时候不也是这样么,更多时候处于暧昧不明的“灰色区域”,那么要求一出戏给出明确的答案,解决一个什么问题,也不免有些奢侈。不过即使不完美,也算瑕不掩瑜,至少前面的两小时零十分钟,它做到了诚实并且快意人心。毕竟,能够让人有所思考,有所收获的戏,怎么都是价值的。(陈乱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