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举办了13届的国际电影节,一部像样的电影没推出来,既没有赢得在国际影坛上的话语权,也没培养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导向。
本届上海电影节诸多角逐大奖的影片片单,看上去都令人头疼,《爱情迷宫》、《保持常态》、《碧罗雪山》、《复仇天使》……如果这堆电影的碟片摆在我面前,会很少有吸引我将之放到碟机里观赏一下的,这就是上海电影节的厉害之处,他们永远找不到国际大导演的一流商业片来参赛,也永远发现不了被遗珠的未来艺术片大师作品,哪怕推出一个“印度贾樟柯”、“俄罗斯贾樟柯”也是好的,为何像贾樟柯这样的好导演,总会为国外的电影节所器重?与其把红地毯走得轰轰烈烈,不如多花点力气介绍一下电影,介绍参赛影片的看点,它们与中国观众有哪些情感共鸣点。
瞧瞧今年电影引人瞩目的新闻都是些啥:李宇春曾轶可同台无话说,郭敬明粉墨登场,赵薇生产后第一次公开露面,张柏芝母子抢镜,阿娇为男粉丝穿比基尼……如果上海电影节能把策划娱乐关注焦点的能力,多用一些到对参赛电影的推广上,或不会面临现在这样“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窘境。
好的电影节,不止热闹在表面,价值更应体现在电影节结束之后,影片能够通过参赛获得在更多国家公映的机会,多卖出一些国家的版权,哪怕获取一些虚拟的名气,这都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作品参加下届。上海电影节在如何组织一届热闹的电影节方面,已经拥有充足的经验了,但在如何举行一届后续有力的电影节方面,仍然原地踏步。影评人金娜撰文表示,一个电影节应该有自己的话语权,就一语道破了电影节存在的意义,这个话语权应该包括:高质量的参赛影片,格调鲜明的电影审美,清晰可见的评奖风格,一个面孔含糊的电影节,如同一部情节乏味的电影那样不会被人们所记住。
一个真正的强大的电影节,会具备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吸引力是慢慢培养出来的,培养吸引力的唯一办法是,电影节的主办方要想方设法设定一个好的电影评选机制,让那些藉藉无名的优秀电影脱颖而出,为大众所知。只有如此,一个新生的电影节才有可能追赶甚至超越那些老牌电影节。金爵奖再这么自甘平庸下去,恐怕连金鸡、百花奖都要胜过其数倍了。(文/韩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