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哥再唱《织毛衣》 |
风情万种的网民,总能找到自己的敏感点,制造一轮轮新的网络狂欢。在打酱油、躲猫猫、草泥马、杯具之类的热词狂潮之后,又有新词蹿红网络:织毛衣。这样一个古旧、偏女性化的词语,能成为网络热词,让很多人不解。说起来还有一番渊源,年初网络名人罗永浩在微博上发了一段话:“周二晚上在‘江湖’酒吧,张玮玮唱了首民歌,歌词是:‘我深深地爱你,你却爱上一个傻×,那个傻×不爱你,你比傻×还傻×,喔……你还给傻×织毛衣!’”很快这歌词在网上流传开来。
前些日子,快男比赛一位胡子哥再唱《织毛衣》,引来观众和评委的欢呼。胡子哥知道这首歌无法上电视,但仍然愿意唱给所有人听。该视频迅速传播于微博、论坛等网络社区,此选手获“毛衣哥”称号。后又通过论坛中“百搭句”这种文字游戏,加快了织毛衣一词的发酵,诸如“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怪当时织毛衣”“蓦然回首,那人还在织毛衣”“黑夜给了你黑色的眼睛,你却用来织毛衣”都是百搭的成果。这种游戏人人可参与,又有一定“笑果”,使织毛衣流传得更迅捷。
如果故事只演绎到这里,确实像有人说的只是一场“庸众的狂欢”,或是一次对于感伤爱情的集体叹息。但“织毛衣”一词在传播中,含义已悄然发生变化,使它染上了一种自我调侃的意味。它与“微博”这一当下最热媒体发生了关联,从“织毛衣”衍生出“织围脖”,指的就是在网络或微博上发表观点和意见的行为。这个词,和去年流行的“哥跟的不是帖,是寂寞”寓意大致相同。“寂寞”的流行,背后也是这种个体行为的无力感。面对越来越多的社会怪象,网民除了转帖、跟帖,发表点议论外,又能做什么呢?
真正的感伤就是这样,眼泪在眼中打转,脸上却要硬带着微笑,甚至得用一点粗口,来保持自己早已不在的尊严。我想这种体会,可能是很多在网上发言的网民的共同体会。很多貌似荒诞的网络热词,都在曲折地表达网民一种难以言传的心曲。当他们无法用常识话语来讲述和讨论社会和个人所遭遇的处境时,只能用这种怪异的密码般的语言,寻找能引起共鸣的心灵。当人们在用着这个热词,或哼唱这首曲调单纯的谣曲时,内心却在声张自己应有的权利。
我想,人们是能理解网友这些忧伤而年轻的心灵的,他们就像那个傻傻的织毛衣的女孩,自己满腔的热情和爱意,换来的却是不理解和怀疑。网络看似一个非常透明的地方,却常常被这种行径所污染。
《织毛衣》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了年轻网民们一款变调的心曲,那心曲也是一种爱情,就像攥在手中的沙子,你攥得越紧,它流失得越快。于是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也慢慢地变成网民们自我保护的一种习惯心态。这种看似无聊搞怪的声音,远比那些正统声音更深入人心,因为它传递的那种无奈与挣扎,对于清醒的心灵来说是更深的痛苦,就像一场总被伤害、无望的爱情。
在一场场网络热词风暴过后,有一些年轻人会因此变得成熟,但也会有一些年轻的心灵会因此陷入沉沦。他们除了创造一个个诡异的热词,来申诉自己对表达自由的渴望外,真的不知道该做什么。
□叶匡政(北京 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