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娱乐 > 戏剧 drama > 深度评论

商业戏剧之后:艺术理想的空间在哪里

2010年06月09日11:01

  日渐繁荣的话剧市场,让更多的年轻戏剧人有了用商业戏剧养活自己的机会,但与此同时,真正还能坚持艺术理想的戏剧青年却更大层面地失去了生存空间。一位上海的年轻导演表示:“上海戏剧不缺少平台,但缺少真正能够实现艺术理想的平台。上海戏剧也不缺少机会,但缺少能够提供给年轻人成长的机会。”

  北京:催生青年导演涌现

  在青年戏剧的生存空间上,北京和香港相对于上海的优势显而易见。在上海目前最有规模的民间戏剧节之一“先行青年创意戏剧节”项目负责人梁新宇看来,北京光是剧场这一项就有着让上海年轻人望尘莫及的优势。随着北京民间剧社和演出的日渐兴旺,北京的各个民间小剧场也日渐风生水起。诸如繁星戏剧村、9个剧场等一批小剧场都应运而生,这些小剧场都以合作的姿态向民间戏剧开放,也因此造就了如今北京至少有五六十个民间剧团的局面。据多年一直在制作小剧场话剧的北京戏剧人傅岩若介绍,现在,北京每晚上演的小剧场话剧一般都在一二十台左右,大部分都是漂在北京的年轻人。

  “除了剧场,北京的青年戏剧节每年会坚持给青年戏剧人提供资助,给他们提供演出交流的平台。因为形成了规模和传统,做戏也就有了氛围和奔头。”说起这些,梁新宇不乏羡慕之情。而傅岩若也表示,这些年,北京有了越来越多有影响力的青年导演,像邵泽辉、裴魁山、赵淼这样既有自己艺术追求也有很多观众认同的年轻导演,已经逐渐形成了队伍。而在上海,目前还是难以想象的。

  先后参与创办了“大学生戏剧节”与“北京青年戏剧节”的北京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杨乾武认为,北京虽然还没有相关的戏剧扶持政策,但北京的青年戏剧从最初的自力更生演变到有计划的自律发展,其标志性转折正是在于北京大学生话剧节和青年戏剧节的创办。在他看来,青年戏剧的存在对于戏剧生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已看到戏剧过度市场化所带来的弊病,依赖大投入、大制作、大明星,一味求‘大’的商业模式,必然会导致恶性垄断式的循环。而青年戏剧恰是抵制这一病态潮流的良药。”

  香港:扶持政策日渐成熟

  与北京松散型的扶持不同的是,香港如今已经有了完整的青年戏剧扶持政策和体系。也因此,这样一个很多人眼中的“弹丸之地”,其文化繁荣程度,却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

  在近日举办的“京港沪青年导演展演季”的论坛上,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推广委员会主席古天农介绍,上世纪70年代的香港是一个艺术草创的年代,直到80年代才出现了香港演艺发展局,并首次提出了“艺术资助”的概念。“青年戏剧在香港的生存是很难依靠票房的。在香港,扶持青年戏剧成长主要有两只‘奶瓶’。第一只‘奶瓶’是香港艺术发展局,第二只‘奶瓶’是香港康乐与文化事务署。当然也有第三只‘奶瓶’,就是自身的票房。”

  在香港,青年戏剧资助有着一整套完整的资助和评估体系。此次参加展演季的3个香港剧团都是香港艺术发展局资助的“一年团”和“两年团”,也因为有相对稳定的资助,这些剧团才得以创作出相对成熟的作品。而在上海,虽然戏剧谷现在也开始酝酿类似的资助方案,但相比政府有规模有系统的资助,一个机构的扶持计划,显然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

  此外,在古天农看来,除了资助之外,戏剧教育也是为青年人创造发展机会的组成部分。为此,香港市政局曾举办了“戏剧汇演”,让业余剧团有机会获得较为充裕的演出条件;教育当局则举办“香港学校戏剧节”,在香港1200多所中小学内推广演出话剧。香港艺术发展局则常年为青年戏剧人的成长搭建平台,诸如新近的“文化实习计划”“当代戏剧大师的身影”等活动。

  上海:导演系学生艰难找出路

  最近的上海话剧舞台,几乎都是年轻人折腾的天下。上海现代戏剧谷联合北京、香港两地一起举办的“京港沪三城青年戏剧导演作品世博展演季”于近日结束之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主办的“先行青年创意戏剧节2010”又在D6空间热热闹闹开演。而同样旨在为戏剧创作新生力量提供独立演出平台的“首届新青年戏剧营活动”也在不久前举办。

  一直放任甚至漠视年轻戏剧创作力量和生长的上海,最近似乎开始“觉醒了”。但是,“烦恼”却同时应运而生。虽然“京港沪三城青年导演作品展演季”的举办获得普遍赞赏,但相比京港两地,上海的3台作品在艺术质量的参差不齐上受到诟病,而对于该选出什么样的“青年导演”参展,更受到普遍质疑。以至于戏剧谷打算推选作品参与9月在北京举行的青年戏剧节时,都感到没有合适的作品。而已经举办到第二年的“先行青年创意戏剧节”,在受资金捉襟见肘困扰的同时,也已经开始为找不到足够多的导演和剧目犯愁。

  随着上海艺术院团市场化的改革,国有院团给年轻导演提供机会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少。这几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甚至已经停止了招收导演。导演系毕业生哪怕想去参与这个上海唯一的话剧院团的招收考试,都没有可能。体制大门的彻底关闭,让很多依然怀着艺术理想的年轻导演只能选择在市场里摸爬滚打,艰难地寻找出路。

  对于戏剧而言,票房生计和艺术理想,似乎永远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几乎没有任何政策、经费甚至演出场地支持的情况下,上海青年戏剧创作和成长的“一片荒芜”,也就不足为奇。

  很多人认为,上海的演出市场是很好的,但这样的市场,也催生着急功近利的戏剧环境。而对于年轻导演而言,他们更希望在商业戏剧之外,有一方艺术探索的空间,希望能有人在他们起步和成长的道路上扶上一把,关注到非主流的他们。(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炊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