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持续火热的“九阳绿色中国花儿朵朵”选秀节目,因西宁唱区出现众多少数民族的选手演唱原生态歌曲,引起了大家对“原生态歌曲”与“市场关系”的关注。有一种观点认为:“原生态歌曲”仅属于其当地民族的小众市场,无法走上大众欣赏的道路。这种观点固然有其道理,但我想提出该观点的人似乎忘记了那句最经典的格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美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方小说的杰出代表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一辈子都在描写他那片“邮票般”大小的家乡;沈从文称自己是“乡巴佬”,始终热心描写湘西的那片小城镇;德国哲学家康德一辈子都不出其家乡哥尼斯堡小镇,但他的思想却影响全世界。他们的例子都证明,原生态的地方文化,并非只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
记得李欧梵教授曾经讨论过理论家阿多诺最崇拜的现代主义作曲家勋伯格(Amold Schoenberg,1874—1951年)。此人是“现代主义”的大师和十二音律的始作俑者。勋伯格一生桀骜不逊,且以风格另类著称。他坚持小众市场,且高调宣称:“如果是艺术,那绝不是为了大众;如果是为了大众,那就绝不是艺术。”可李欧梵教授认为:如果作曲家为了要达到“纯音乐”的目的而反对一切的话,那么也会失去包括李欧梵教授本人在内的歌迷。李欧梵教授的话,对那些曲高和寡的“小众艺术”和“纯艺术”无疑是一个警告。
在消费时代,文化产品成为消费品已经成为文化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不是回避,而是如何才能使消费物有所值?怎样的消费品才能满足我们内心真正的文化需求?如何在都市的噪音中培养我们心志?而这些问题,当然需要将那些“此曲只应天上有”的原生态歌曲摆出来,才能逐步解决。总是以保护的名义,将“灰姑娘”琐在深闺之中,就犹如鸵鸟将头伸入沙漠里,在我看来都是一种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