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这个人的故事,本应该拍成60集电视剧,讲述孔子生老病死,但如今变成了电影,2个小时截取了孔子51 岁到73岁这段人生经历。时间太少,故事太多,于是电影中的孔子变成了这个样子:当过大官、打过架、玩过暧昧、组过驴友团——还多才多艺,能文能武,有口才,懂写作,很神秘……
一:松散的故事 华而不实的产品
《孔子》未上映,百家讲坛的鲍鹏山和本片编剧何燕江的“口水”战都开骂了好几天。影片上映,却发现这场口水战委实没有太大意义,孔子的形象并未遭到“恶搞”,倒是2个多小时的电影拖沓冗长感,电视剧感十足,缺乏激烈矛盾和明显的高潮,无怪乎观众们会感到昏昏欲睡。
正式回顾下电影《孔子》的故事线吧:从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出场,主要讲述了如下的事件:1,解救漆思弓;2,夹谷会盟;3,堕三都;4,武子台平叛;5,子见南子;6,周游列国;7,落叶归根。貌似思路清晰,可惜的是叙事并无重点,更缺乏主要脉络和重点人物:一会子路,一会冉求;一会鲁君,一会南子;一会颜回,一会季孙斯……什么都想碰一下,结果什么都没有深刻,想表现的东西太多导致的结果是什么都没有抓住。
从开篇白衣白发的孔子仙风道骨,坐在门口痴呆呆的想梦周公,一时还真看不出是“小马哥”去演的。老实说,周润发版的孔子确实演得不错,从一开始就端住了“圣人”应有的雍容气度。可惜第一场重头戏,庙堂之上舌战公山狃,整个场景太像是古罗马元老院了,早在《无极》时,陈凯歌已经用过,并无新意可言。而且孔子的辩论术跟诸葛孔明一般,虽然没达到舌战群儒的高度,但时而古文,时而现代,那句“给个话啊”更是颇有笑意,平衡下来,倒也算不过不失。
接下来,孔子开始了事业上升期,电影的节奏感明显的就也有些凌乱了起来。夹谷会盟,季孙斯公山狃军队不听调遣,孔子却始而用《论语》名言文绉绉的讲道理,一会儿又满口白话搞穿越“按第二套方案办”,实在有些分裂。孔子率弟子巧施惊鸟计,说白了就是三国张飞吓退曹操的手段:用牛车拉着树枝在山林里跑,尘土飞扬吓走飞鸟,就赶跑了早有预谋成千上万的齐军,吓得齐王心惊胆颤,三十年前失掉的汶上三城得以归还,过程不免太轻易了吧?
夹谷会盟后,孔子开始了“堕三都”的工程,触了三桓的底线,便被季孙斯排挤流亡,顺便一并收拾了公山狃。从夹谷会盟到堕三都再到武子台平叛,视觉效果上变化的太过超前。会盟台高如金字塔,黎大夫往高台下一指,镜头突然翻转了几座山,山谷万马奔腾,《无极》再现;拆除三桓城墙的特效画面也有些似曾相识。到了武子台平叛一节,叛军万箭齐发的场面酷似《英雄》;油锅烈焰燃烧小兵,无论画面质感还是孔子想表达于心不忍的镜头都与《墨攻》类似;打仗口号“拉”、“放”、“燃”等单字、歌舞场面类似奥运开幕式“击缶”……场面是有了,但是原创性欠奉,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了。
其实电影中满满的都是对孔子一人的讲述,女性角色的存在感委实薄弱。先说张凯丽饰演的亓官氏吧,织布离别那段实在是用力太过,观众心里都没准备,就开始突兀的煽情流泪;孔子独自上路,离家出走时居然都没有对妻儿愧疚之意。而颜回、子贡、子路、曾参等人,莫名的悉数到场,组建成强大的知识分子驴友团,当然还少不了那个少了条胳膊的漆思弓。
到了卫国,就是传说中的“子见南子”段落。这就轮到了电影中另一位主要的女性角色:周迅饰演的南子。周迅扮相依旧美丽,但不知道片中最唯美的一段之一,白衣飘飘,露出她光洁的小腿。这是为了表现什么?而“子见南子”这桩千古绯闻更谈不上精彩,南子屡戏孔子,孔子没什么反应,南子于是下了结论:“世人也许能够领悟夫子的痛苦,但永远无法领悟夫子在痛苦中所达到的境界。”孔夫子显然理解了南子话中的含义,只是无奈,我们这些观众却面面相觑,一头雾水。
电影到了后半段,剧情便愈发分散。孔子见老子,俩人悬坐山峰,霞光万丈,视觉效果酷似《指环王》这样的神话片。 还有片中另一个唯美场面,颜回掉在冰窟,一次次将书简送出冰面,孔子和其他弟子在深情的呼唤,却没有一人去抢救书简,或将颜回强行拽出冰窟。原本是该煽情和升华的段落,却因为剧情的不合逻辑,使得观众难以感动。
其后,孔子再次得到子路的死讯,心灰意冷后落叶归根回到鲁国故里,了此一生。而观众期待的重头戏却迟迟不曾出现,平铺直叙得交代了结局之后,字幕升起。这平淡而浅尝辄止的结束方式,也难怪观众们会抱怨《孔子》是“打开电影看电视”了。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