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娱乐频道 > 电影 Movie > 国外电影动态

技术狂人+票房之王=詹姆斯-卡梅隆

来源:《综艺报》
2010年02月01日09:46
詹姆斯-卡梅隆

  在《阿凡达》(Avatar)上映之前,卡梅隆导演的作品在全球范围内总共创造了36.8亿美元。《阿凡达》是卡梅隆“闭关”12年后拿出的3D立体大作,截至2010年1月14日,《阿凡达》北美票房达4.5亿美元,全球票房更是冲至14.2亿美元

  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好莱坞的暴君、烧钱机器、狂热的科幻迷与特技狂人,当然他还是票房之王——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Titanic)已经使他和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等好莱坞传奇站到了一起。在《阿凡达》(Avatar)上映之前,其导演的作品在全球范围内总共创造了36.8亿美元的票房。《阿凡达》是卡梅隆“闭关”12年后拿出的3D立体大作,该片使其再度君临世界影坛。

  卡梅隆也是好莱坞的一位争议人物。在同档次的导演中,卡梅隆以毫不掩饰的张扬、率性乃至傲慢为招牌——就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环球宣传返回北美的他,还把一位在机场守候多时的忠实影迷骂了个狗血淋头。卡梅隆的这些争议也成了个人传奇的一部分。

  《终结者》,终结平庸

  这部耗资仅650万美元的科幻动作电影收获了7800万美元的全球票房。该片也使得当时籍籍无名的施瓦辛格登上了好莱坞一线动作明星宝座。

  1954年,詹姆斯-卡梅隆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湖附近的一个小镇。艺术家母亲和电气工程师父亲同时赋予了他对科技的痴迷与疯狂的冒险精神,而比邻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则给了他狂放不羁的基因。

  虽然大学念的是心仪的物理专业,但卡梅隆没多久就辍学了。年轻的卡梅隆开始四处流浪,靠打工为生。当时《星球大战》(Star Wars)火爆一时,受该片启发,卡梅隆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做了个名为《异种》(Xenogenesis)的本子。为了“忽悠”投资,他第一次拿起了摄像机,用35mm胶片拍了一段短片,这是卡梅隆与电影首次结缘。

  上世纪70年代末,卡梅隆得到了一个机会,在著名B级片导演罗杰-科尔曼(Roger Corman)的工作室里工作。他最初的工作是负责制作各种模型。1980年,科尔曼监制了成本较高的科幻电影《星空大战》(Battle Beyond the Stars),卡梅隆首次出任艺术指导。不同于好莱坞的大制作,独立B级片的拍摄过程往往颇为混乱,不过年轻气盛的卡梅隆在其中如鱼得水,他有时甚至同时身兼五六份工作。在这一阶段,他参与的项目除了科尔曼旗下的几部科幻片以外,还包括约翰·卡彭特(John Carpenter)的名作《逃离纽约》(Escape from New York)。

  1981年,机遇又一次落在了初出茅庐的卡梅隆头上。

  在卖座续集《食人鱼2》(Pi ranha I I: The Spawning)中,他先是获得了特效导演的工作。

  随后由于原定导演意外离职,卡梅隆被提拔为导演。然而这次“鲤鱼跳龙门”的结果却是一场噩梦。面对资金短缺、语言不通等问题,年轻的卡梅隆彻底暴露出了经验的缺乏,影片在罗马、牙买加等地的拍摄也变成了灾难。随后,无力控制局面的卡梅隆被制片人炒掉,影片上映之后的票房与评论均以惨败收场。

  随后,卡梅隆经历了好几年的默默无闻与一次又一次的碰壁。成名之后,他在回忆这段早期经历时说:“当时甚至连好莱坞最差的经纪人都不回我电话”。生活的压力也随之而来,为了糊口,卡梅隆不得不穿梭于各个独立小剧组,靠打零工为生。

  不过即使在最窘迫的时候,卡梅隆也没有放弃梦想,他一边坚持写自己的剧本,一边耐心地等待机会。这段日子一直持续到了1984年,这一年,卡梅隆自编自导的《终结者》(The Terminator)取得了成功,为他的事业打开了新局面。

  《终结者》的灵感恐怕是《食人鱼2》给卡梅隆带来的惟一成果。《食人鱼2》在罗马制作期间,压力巨大精神极度紧张的卡梅隆有天晚上做了个恶梦,梦到一个强大的机器杀手穿越时空来追杀自己。随后他将这个点子发展成了剧本。为了这个项目,他与当时的妻子、制片人Gale Anne Hurd以及两人共同成立的Pacific Western公司整整奔波了两年才找到了投资。为了获得执导机会,已经苦苦等待了多年的卡梅隆不惜将自己的剧本以1美元的价钱卖给制片方。最终,这部耗资仅650万美元的科幻动作电影收获了7800万美元的全球票房。该片也使得当时籍籍无名的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登上了好莱坞一线动作明星宝座,并开启了其与卡梅隆后来的一系列成功合作。十年之后,两人再度合作的《真实的谎言》(True Lies)也曾作为首批进口分账大片在中国风靡一时。

  《泰坦尼克号》,成就“世界之王”

  即使在今天,《泰坦尼克号》在全球很多地区还是卖座纪录的保持者。在1998年的奥斯卡上,该片一举夺得11项大奖。一直被视为商业匠人的卡梅隆终于得到机会,在台上喊出了著名的“我是世界之王”。

  在取得了宝贵的突破之后,卡梅隆的职业生涯渐趋平坦。1985年,他成为了《第一滴血2》(Rambo: First Blood Part II)的编剧——虽然写的本子最终被史泰龙改得面目全非。次年,卡梅隆接替大导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执导《异形2》(Aliens)。虽然该片在制作过程中同样麻烦不断,但他最终证明自己能够驾驭更多的预算和更主流的电影形态。《异型2》也被普遍认为是这套经典系列中最具商业感的一集。影片最终在北美大卖8500万美元,女主角西格尼。韦弗(Sigourney Weaver)甚至还破天荒地凭借其中的动作角色赢得了奥斯卡影后的提名。

  《异形2》的成功为卡梅隆赢得了更多的品牌声誉与创作自由度。1989年,他在两个深40米、容量750万加仑的大水缸中实拍完成了以深海为背景的科幻新作《深渊》(The Abyss)。这是一部在创作概念与特效技术上颇为超前的作品,尤其是片中的液体机器人设计。从此片开始,卡梅隆把主攻点放在了大型商业制作上。也由此开始,超支超期成为他拍片的“风格”——《深渊》原预算4100万美元,后大幅超支。影片上映后虽然评论不错,但5400多万美元的票房只能称为一般。

  虽然《深渊》反响差强人意,但卡梅隆很快就让怀疑者闭上了嘴。1991年,他执导的《终结者2:审判日》(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成为当年最成功的电影之一。续集巨大的成本保证了技术狂人卡梅隆能够逐一实现自己的设想,影片最终在特效创意和水准上更进一步。如果说前集只是一部胜在创意超前、节奏快速的B级片,那么《终结者2》已经完全是一部炉火纯青的A级商业大片了。卡梅隆自己将第一集比作“豹式坦克”,将续集称作“保时捷”。后者最终获得了北美2亿、全球5亿美元的票房外加4樽奥斯卡奖,而液体机器人T-1000与施瓦辛格扮演的T-800也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形象。

  即使是在向来不缺大导和巨制的好莱坞,卡梅隆也称得上是“高成本之王”,他一次又一次地挑战着烧钱与挣钱的极限——《终结者2》是影史上第一部预算过亿的电影;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Titanic)则首次花掉了2亿美元。后者在上映前虽然引发了巨大关注,但业内外都普遍认为其很难盈利。1997年12月19日,浸透了卡梅隆无数心血的《泰坦尼克号》终于起航,但在首映周末却仅有2800万美元进账,这几乎让他和制片公司立时崩溃。然而影片随后在票房冠军的宝座上稳坐了15周之久,最终创造了全球性的观影热潮及空前的票房高峰。关于《泰坦尼克号》的传奇故事实在是说得太多了。即使在今天,《泰坦尼克号》在全球很多地区还是卖座纪录的保持者。在1998年的奥斯卡上,该片一举夺得11项大奖。一直被视为商业匠人的卡梅隆终于得到机会,在台上喊出了著名的“我是世界之王”。

  虽然卡梅隆事后说“世界之王”只是句玩笑话,但在很多人眼中,他就是这样一个自以为是的傲慢家伙。此外,一点就着的火爆脾气也使他成为了好莱坞远近闻名的暴君。卡梅隆的为人处事之风几乎可以说就是把简单粗暴发挥到极致,无论是片场的小工还是制片公司老板,无不对他招牌式的破口大骂印象深刻。因此很多曾经的共事者,甚至包括一些因其电影而成名的明星随后大都对他敬而远之。不过老搭档西格尼·韦弗倒是为他说了句公道话:“卡梅隆确实希望人人都为电影拼命,但轮到自己冒险时他也从来没有犹豫过。”身为《泰坦尼克号》这艘巨舰的“舰长”,卡梅隆本人也承受着巨大压力。据说在影片拍摄时,他一直在剪辑台下放着把刀片,旁边还附着张纸条,写着“假如电影砸了就用这个了断吧”。卡梅隆后来没有正面证实过这个段子,但很多人都宁信其有,因为这实在太像他的作风了。

  《阿凡达》:天才和技术的完美相遇

  卡梅隆认为商业电影绝不是导演的个人作品,需要面向广大观众的诉求,但另一方面,他认为作为创作者,想要满足所有人的想法也是危险的,在卡梅隆看来,二者决不矛盾。这或许也是其电影30年来始终能不断成功的原因所在。

  《泰坦尼克》的多年操劳与巨大成功似乎耗尽了卡梅隆的热情与精力。在随后的12年间,他的作品屈指可数,甚至可说是乏善可陈:参与《蜘蛛侠》最终以不欢而散告终;随后“屈尊”制作的电视剧《黑暗天使》(Dark Angel)也只热播了一季;对于自己一度曾想翻拍的科幻经典《太阳系》(Solaris),卡梅隆最终把导筒让给了后辈索德伯格,自己则退居监制。纪录片算是他在这阶段的主要成就,除了几部深海探险题材的作品以外,2007年卡梅隆参与的宗教纪录片《耶稣失落的坟墓》(The Lost Tomb of Jesus)在HBO播出后也引发了巨大争议。

  在谈到自己在这个阶段的选择时,卡梅隆表示是缘于他心态上的一些变化。之前,从底层奋斗上来的卡梅隆对于职业生涯没有足够的安全感,直到《泰坦尼克号》之后,名利双收的他才终于觉得在好莱坞的地位算是稳固了。另一方面,随着年纪渐长,卡梅隆觉得需要抓紧时间实现自己的其他梦想,尤其是在热爱的海洋方面——深海探险是卡梅隆最近几年的主要热情所在,他在此阶段拍摄的纪录片也大多以此为题。

  在卡梅隆忙着探险的同时,关于他新片的传言始终没有平息过,当时《阿凡达》的“代号”还叫做“880号项目”。这一次卡梅隆重出江湖显得更有耐心,单是角色的设定工作就做了4年之久。《阿凡达》的故事能够追溯到他30年前的“处女作”《异种》,影片早在1995年就完成了剧本创作。另一方面,卡梅隆的执著等待也有其特殊目的——和卢卡斯等了30年才拍摄《星战前传》一样,他也在等待特效技术的成熟,尤其是3D立体技术。作为技术狂热分子,卡梅隆对3D有着极大热情。早在2003年,他在拍摄《深渊幽灵》时就表示,以后自己将只拍摄3D电影。而为了新片的需要,他还开发了3D摄影机等一系列设备。此外,卡梅隆对动态捕捉技术(Motion Capture)也兴趣颇浓,在看到了《指环王》中“哥鲁”的表演之后,他来到彼得。杰克逊的维塔工作室(Weta)参观,后者最终成为了《阿凡达》的特效负责公司之一。

  在2005年6月的Comic-Con上,卡梅隆正式公布了自己的新片计划《阿凡达》,同时宣布还在推进另一套3D立体电影项目、日本知名漫画《铳梦》(Battle Angel Alita)的改编片。当然,《阿凡达》在卡梅隆的心中是享有不少优先权的。与卡梅隆的前作一样,制作上精益求精的《阿凡达》也是一部耗资巨大的电影。在上映前,外界盛传影片的成本高达3.1亿美元,出品方福克斯对外承认的数字也达到了2.7亿美元。对于巨额投资带来的压力,卡梅隆说自己早已习以为常。在他看来,这也是干这一行所必需的,只有压力才能使人变得更好,因为“只有看到那么多钱摆在桌面上,你才会好好想清楚自己要做的到底是什么”,还有“观众究竟从中能得到什么”。卡梅隆认为商业电影绝不是导演的个人作品,需要面向广大观众的诉求,但另一方面,他认为作为创作者,想要满足所有人的想法也是危险的,在卡梅隆看来,二者决不矛盾。这或许也是其电影30年来始终能不断成功的原因所在。

  对话詹姆斯-卡梅隆

  为拍电影,研发了很多东西

  2009年12月18日,詹姆斯-卡梅隆成为第2396个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留星的名人。他的新片《阿凡达》刚好在同一天全球公映。揭星仪式前,《好莱坞报道》(The Hol lywood Reporter)对卡梅隆进行了采访,谈到了他的一举成名,功成名就后的感受,以及缘何坚持拍摄《阿凡达》。

  记者:1984年的《终结者》,让你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电影制作人和兼职卡车司机,摇身一变成为了好莱坞炙手可热的编剧兼导演。多年的努力奋斗终于换来了一夜成名,对于出名你是怎么看的?

  詹姆斯-卡梅隆(以下简称卡梅隆):嗯,当时我是全职卡车司机,兼职编剧。我还记得那时我把卡车停在路边,自己藏在广告牌后面写剧本,不想让别的司机看见我。我从没觉得当导演能出名。我之所以渴望做导演是因为这类人可以在幕后默默地创作,出名的应该是演员,但我也发现,即使不在放映我的电影的街区,依然有人认得我,这真的很奇怪。当然,最夸张的是1998年奥斯卡奖之后,那一阵洛杉矶街上的每个人都会看我。

  记者:如今你已经实现了所有编剧兼导演的梦想。这一切真像人们想象得那么好吗?

  卡梅隆:当你想尝试某种激进的新鲜事物,名声确实很有帮助。比如《阿凡达》,我对福克斯说明这部电影构想的时候,有过去那些卖座的电影在手,我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他们:我从没做过一部赔钱的电影,以后也不会。因为我要找他们投资的这部完全用计算机图像生成的电影极其昂贵,主要演员又都长着蓝色的脸孔、大大的金色眼睛和长尾巴,我想上面的话应该是我说的最令人信服的话了吧(笑)。偶尔他们也会问“真的需要尾巴吗”,尾巴当然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些电脑生成的人物让投资方感到紧张,这时候我的成绩单就发挥作用了。所以剧本多么优秀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没拍过《泰坦尼克号》,也就不会有今天的《阿凡达》。

  记者:过去10年里,《泰坦尼克号》的成功对你还有哪些帮助?

  卡梅隆:《泰坦尼克号》的成功确保了我的两件事:第一,我在一段时间内有了收入;第二,我找到了一份不那么朝不保夕的工作。既然我之前的那些作品可以告诉大家我不是侥幸成翻译 / 翌 安功,那么我就可以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我的想法是,等到了80岁,就不可能率领深海考察团去探索什么有外星人居住的深海了,但那时候我还可以拍电影——所以想尝试这种考察活动的话,就要马上动手(从2002年开始,卡梅隆连续拍摄了三部深海纪录片,分别是《重返俾斯麦战舰》(James Cameron's Expedition: Bismarck)、《深渊幽灵》和《深海异形》(Aliens of the Deep))。

  我一向不愿浅尝辄止,要做就要仔细钻研并融入其中——我希望能获得海洋学家们的尊重,至少他们不会认为我是个疯子。这一切都需要时间。技术方面也是如此,比如摄像机的防水罩,还有一些听上去很简单的东西,例如装在深水潜水器外使用的、能上下左右活动的摄像头。之前根本没有这种东西,我们必须自己动手做,还要保证让它在水下12000或16000英尺的地方正常工作。当时我们研发了很多东西,例如机器人和灯光系统,而这些设计后来在其他海洋研究工作中也发挥了作用。好莱坞不了解、甚至根本不知道这部分的辛苦和收获,这都没什么,我不在乎。不过听到人们问我“你这10年都做了些什么”,还是会觉得有点好笑,因为我一直非常非常忙。

责任编辑:Dawn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娱乐资料库 影讯    电视节目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娱乐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