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杰表演快板
杜秀生表演嘴叼自行车
王宽喜等表演“跳钟馗”
1月16日,民间曲艺绝技大赛决赛落幕,石国庆(右)为获奖者颁奖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汤继颖摄 “陕西民间曲艺绝技大赛”引发陕西曲艺界关注,大赛涌现了诸多优秀的藏于民间的曲艺节目和人才,王木犊扮演者石国庆说,要想使陕西曲艺走向全国,挖掘民间曲艺宝藏仅仅是第一步——
1月16日,由本报与省曲艺家协会、王木犊剧场主办的“陕西民间曲艺绝技大赛”落下帷幕,但大赛的余热还未消退,摆在省内诸多曲艺人面前还有许多问题:陕西曲艺要蓬勃发展,就必须挖掘民间曲艺的宝藏;但挖掘也只是“复兴”陕西曲艺事业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为陕西曲艺注入新的生命力,王木犊剧场艺术总监、王木犊扮演者石国庆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挖掘出来的这些曲艺节目和人才,进行再次加工、包装和创新才是当务之急!”
民间深藏曲艺绝技如何挖掘是重点 著名相声演员姜昆的弟子、王木犊剧场负责人之一周春晓昨日说,这次“曲艺绝技大赛”藏龙卧虎,“冠军得主扣子反串一人饰三角、秦腔女丑角表演惟妙惟肖……还有那三对娃娃组合的小品和相声,让我感到有太多的曲艺精华埋藏在民间,等待发掘。作为陕西曲艺人,我真是打心底里感动和惊喜。”
“咱陕西可算得上曲艺大省,包括外来曲种和本地曲种,陕西拥有20多个。”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叶锦玉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自豪地说,“陕北"二人台",集合说、唱、戏,有点类似东北二人转、陕北说书、榆林小曲、陕北道情戏、关中曲子、陕南渔鼓、商洛花鼓、静板书、陕西快书……”叶锦玉讲起陕西曲艺曲种如数家珍,“职业、半职业艺人遍布三秦大地,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陕北说书人韩起祥就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中央领导的热情赞扬;六十年代初,刘志鹏编创的陕西快书在全国职工调演大会上一炮打响;八十年代初,石国庆编创的陕西独角戏"王木犊"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人物……”
但叶锦玉指出“怎样挖掘”也应成为当代曲艺人关注的重点,“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在以电视为强势的诸多视觉艺术冲击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文化市场中,如何传承、保护、发展传统曲艺,如何挖掘民生中存有的新生曲艺形式?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曾经辉煌的陕西曲艺才能绽放出新的光彩。”
观众渴望回归剧场曲艺创新是当务之急 周春晓回忆起王木犊剧场开业第一场演出时说,“那是在去年,中国国家曲艺家协会主席刘兰芳,带领著名相声演员姜昆、李金斗等曲艺大腕来剧场演出。当时姜昆就告诉我,剧场的建设是带动整个西部曲艺文化的一件好事。”
谈及现阶段剧场的演出情况,周春晓用“芝麻开花节节高”比喻,“如今想要看演出,观众得提前几天订票才行。这就说明传统曲艺娱乐还是有吸引力的,观众渴望回归剧场。”但是如何为观众奉上鲜活生动、符合时代特点的节目,周春晓也很“挠头”,“为找新的节目形式,我们几乎跑遍西安所有演出场所,如今一名剧场女演员就是从歌舞厅挖掘的,她的语言表达、肢体动作都很强,但所讲段子却低俗化,之后我们就找专人帮她写本子,包装新节目。如今她的节目已经非常成熟,算是剧场的红人了。”
本届大赛评审团评委之一的蒲克说:“这次大赛发现了一批有天赋、潜质的曲艺新生力量,但下一步应为这些好"苗子"进行专业培训,训练他们吹拉弹唱、说学逗唱,不停留在模仿碟片的初级阶段,而是引导他们进入真正的曲艺行业。”
对于如何发掘新的曲艺艺术魅力,石国庆自王木犊剧场开业来就一直苦苦思索着,“我和周春晓他们经常在一起研究和讨论这个问题,经过多种尝试,我们发现,举办民间曲艺大赛的形式非常有效,我们看到了许多值得我们专业演员学习和借鉴的东西。但挖掘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怎样将这些鲜活的节目和这些人才,进行再加工和包装,进行再次的创新,这是当务之急,这样才能使陕西的曲艺再次走向全国、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本报记者任奕洁黄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