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电影年代记
从尖帽黑披风的丑恶幽灵,到苍白帅气的青春型男,在电影史上游荡了八十余年的各色吸血鬼,始终没有真正离开过人们的视线。1922年现代吸血鬼神话的奠基人柏拉姆-斯托克撰写了吸血鬼的开山之作《德古拉》,书中的经典吸血鬼形象“德古拉伯爵”,被茂瑙、赫尔佐格、陶德-布朗宁、弗朗西斯-科波拉等大导演多次翻拍。随着现实社会文化的变迁,吸血鬼形象、吸血鬼世界的制度,也在不断涌现的各类文艺作品中被不断改变和完善。吸血鬼电影,于是在不同的年代印记里,展现出鲜明的风貌。
| |
早期电影中的德古拉伯爵 |
第一阶段:“德古拉伯爵”统治世界
时间:上世纪20-70年代
风格标记:黑暗、怪诞、恐怖、哥特风
1922年,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大师茂瑙首次将《德古拉》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由于未能和原作者的遗孀达成协议,无法直接使用小说原名,而改名为《诺斯费拉图》,造就了第一部吸血鬼电影。自此之后,“德古拉伯爵”开始了对吸血鬼银幕长达几十年的绝对统治。这一时期的吸血鬼电影,几乎就是B级片的代表。
早期的吸血鬼电影堪称典型的恐怖片,以风格取胜。黑暗、影子、苍白瘦削的吸血鬼,鲜明的哥特风造就出强烈的舞台剧感觉。《诺斯费拉图》中的吸血鬼伯爵像一只古怪可拍、老鼠般的奇怪生物,给观众留下无比深刻的印象。
进入30年代,美国电影大师陶德-布朗宁让吸血鬼伯爵脱下野兽的外衣,摇身变为一个温文尔雅的匈牙利贵族,他拍摄的《德古拉》是第一部有声彩色的吸血鬼电影,这非常符合当时好莱坞崇尚俊男美女的潮流,吸血鬼伯爵也由此得到了女性观众的喜爱。接着这股热潮,布朗宁又陆续拍摄了《吸血鬼的印记》、《畸形》等片,掀起了美国经典恐怖类型片的序幕。同时,环球公司更是接连推出了一系列恐怖题材电影,包括《狼人》、《我与僵尸同行》等等,开创了40年代的B级片先河,“吸血鬼伯爵”也成为了当时B级片中著名的标志。
到了50年代,经济迅速发展也带动了电影工业的发展。为了取得更巨大商业利益,催促着电影降低成本、快速拍摄。凭《科学怪人的诅咒》大获成功的B级片大师特伦斯-费希尔启用该片的原班人马,推出了品牌鲜明的吸血鬼电影《德古拉》,取得了又一次的票房成功,并连续出品了《黑暗王子——德古拉》等6部续集系列电影,体现了当时B级片制作的效率。
六七十年代,美国自由风潮兴起,吸血鬼电影从讲求风格的类型片渐渐发展为表达个性和思想的异色电影。比如罗曼-波兰斯基的《天师捉妖》,创造性地把吸血鬼故事拍成了喜剧风格,充满了笨拙荒唐调皮的味道。
1979年,赫尔佐格再次翻拍了德古拉的致敬之作《魔鬼诺斯费拉图》,请来伊莎贝拉-阿佳妮与自己的老搭档金斯基合作,并赢得了一座柏林银熊奖杯。也许是这次翻拍太过成功,让吸血鬼电影在接下来似乎沉寂了十几年。
| |
赫尔措格为了拍好《魔鬼诺斯费拉图》,找来了数千只活老鼠 |
第二阶段:吸血鬼有了真性情 集大成作出现
时间:上世纪90年代
风格标记:华丽、大气、人性化
1992年,《教父》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以前所未有的4000万美元预算,拍摄了被影迷奉为新时期吸血鬼电影的经典之作--《惊情四百年》,在全球共收获2亿美元票房,获得巨大成功。该片仍取材于“德古拉”的故事,史诗般的叙事把人们对神权的质疑、对永生的渴望、对超灵异能力的膜拜、对爱情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将吸血鬼电影推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两年之后,尼尔-乔丹导演了电影《夜访吸血鬼》,该片堪称吸血鬼电影的集大成之作。除了布拉德-皮特、汤姆-克鲁斯两位大帅哥的完美表现令诸多吸血鬼粉丝抓狂,影片还几乎完整表现了与“德古拉体系”不同的安尼-赖斯小说中,吸血鬼世界一系列的规则和社会制度,使得单一的德古拉伯爵电影变成了绚烂多姿的吸血鬼文化电影。
从这两部影片开始,吸血鬼电影不再被当作纯粹的类型片处理,富含人文底蕴的艺术手法将吸血鬼充分人性化,它们不再单是某种性和政治的恐惧符号,而是借以表达充满内心痛苦、挣扎的,特别的人。
| |
1979版的德古拉形象 |
第三阶段:吸血鬼被包装成了赚钱工具
时间:2000年以后
风格标记:动作、特效、商业化
进入新世纪,吸血鬼电影在票房浪潮的冲击下越来越商业化。《刀锋战士》、《黑夜传说》、《范海辛》、《吸血鬼莱恩》……几乎是清一色的华丽动作风格。但这些新世纪的代表性吸血鬼影片投资中等(一般在4000到8000万之间),票房也平平(几乎没有过亿),看似越拍越多,却始终被定位在B级恐怖片。
第四阶段:吸血鬼电影焕发朦胧重生
时间:《暮光之城》火爆上映后
风格标记:另辟蹊径、返璞归真
以3700万美元投资,在全球横扫三亿美元票房的《暮光之城》,似乎宣告了吸血鬼电影又一个复兴时代的到来。吸血鬼噱头下的纯爱讲述,彻底改变了吸血鬼电影的身份与定位。粉丝从热血的男性青年变成心怀春梦的少女和中年妇人,甚至有刻薄的言论,《暮光之城》让吸血鬼电影终于从男性意淫的对象进化为女性意淫的对象。吸血鬼电影发展至此,看似有望跳出B级片的局限。谁不会想,在经济危机的重压下,渴望逃避现实的成人们,越来越喜欢返璞归真了。
|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