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高梅公司的“雄狮”也许不会再怒吼 |
米高梅电影公司濒临破产的消息算不上太过突然,它的经营不善并不是近一两年的问题。从二战之后,米高梅公司就在美国的反托拉斯法和渐渐崛起的电视业的打击下逐渐走入了亏损,七十年代则经历了多次转卖。八十年代收购了美国联合艺术家影片公司可能是一个转机,现在米高梅公司破产危机中的焦点“007”系列的品牌就来自这个公司。但是米高梅还是常年亏损,缺少盈利之作。今年国内上映的《行动目标希特勒》算是米高梅和汤姆-克鲁斯的野心之作,然而票房也并不如预期。
但是,米高梅这样一个传奇式的电影公司眼看就要关张谢幕,还是让人心中恻然。2005年时米高梅就负债20亿,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困难。索尼公司邀请了两家并购公司——私人股本集团普罗维登斯资产合作公司(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和德克萨斯太平洋集团(Texas Pacific Group)在与时代华纳、通用、微软等的竞标中收购了米高梅。此次收购共耗资约50亿美元。然而几年下来,米高梅鲜有佳片问世,而且债务更迅速累积到35亿。
“希特勒”并没有给米高梅带来翻身的希望 |
索尼也许不会再伸援手 《指环王前传》恐遇危机
这一次,谁能来救米高梅?索尼恐怕不会再做这种赔钱的买卖。业界普遍认为,索尼当初的收购计划并非意在制作电影,而是更想得到米高梅公司4100部电影的资料库,这样,加上索尼电影娱乐公司自身的3500部电影,就可以一举超越拥有6500部电影的时代华纳跃居世界第一。索尼力图借收购米高梅在DVD市场的开拓上大有作为。然而四年之后,米高梅的负债金额更高,而且债权人的强力逼债不依不饶,米高梅公司宣布公司资金短缺“已经到了令人绝望的境地”,同时展开的米高梅重组银行贷款之路步履维艰。
如果米高梅一旦破产,首当其冲的影响是其正在筹划中的影片制作。上周米高梅的新片《名扬四海》北美上映,周末三天票房收入1003万美元,影片翻拍自1980年的同名电影,成绩差强人意,对于其债务而言是杯水车薪。而这部影片就是米高梅今年到年底之前唯一的影片了,电影制作的萧条和公司的巨额债务是一种恶性循环。
2010年,米高梅计划开拍的五部影片包括《霍比特人》、《热浴盆时光机》、《动物园看守》、《林中屋》和《红色黎明》。其中预计投资5000~6000万美金的《红色黎明》又是一部翻拍之作,改编自1984年的《天狐入侵》,由于有很强的时代性——反映冷战背景的故事,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因此并不被看好。但是其余几部却并非完全没有看头,众星云集的《动物园看守》,尤其是《霍比特人》作为大热门《指环王》三部曲的前传,则是充满着票房希望的。然而这部影片的拍摄却波折不断。尤其是现在米高梅连2000万维持短期运作的应急资金都拿不出来,还需要1.5亿美金才能勉强支撑到今年年底,这部预计需要1.5亿投入的电影实在是难以负荷。
而筹划中的第23部007电影则更显得前途渺茫。更糟的是,如果米高梅破产,它也就会彻底失去了这个可能盈利的系列。
《乱世佳人》是米高梅生产的众多经典之一 |
原因:“火车头效应”?
米高梅的失败,被归结在了没有传媒集团的做后盾的原因上。影视产业一直以来具有“火车头效应”,也就是在电影制作的带动下,发展与影片相关的产业,比如发行DVD、图书出版,玩具和纪念品制造、主题公园等等,以衍生上下游产业链的方式,获得远远高于电影制作发行本身的利润。这种优势在米高梅这种独立制片公司则很难体现。而同为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的环球影片公司被美国通用电器集团下属的NBC全国广播公司收购,派拉蒙影业公司被维亚康姆收购,二十世纪福克斯则隶属传媒巨头默多克,新线电影公司和华纳兄弟影业公司则同属时代华纳。而且长期以来没有任何有线电视频道、电视网络或者宽带管道,只会让公司处处受制于人。虽然近年来米高梅也在与电视机构合作,比如与CNBC亚太公司组建合资企业,开播电影卫星频道等等,但是进入市场太晚,占据市场份额太小,还根本来不及施展,公司就已经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
点击“米高梅”进行搜索,满眼看到的尽是“濒临破产”、“风光不再”、“气数将尽”这样的字眼,使人倍觉伤感。毕竟这是一个拥有170座奥斯卡小金人的顶级电影公司,它曾经缔造的辉煌用你能够想象的任何溢美之词来性形容也不为过,它制作的《乱世佳人》、《魂断蓝桥》、《猫和老鼠》、《雨人》、《日瓦戈医生》、《宾虚》、《琪琪》、《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绿野仙踪》、《人猿泰山》、《费城故事》等等经典电影,也为多少代影迷如数家珍。
米高梅自从被索尼收购之后,好莱坞曾经的八大公司中最后一个独立制片公司消失了。如果它无法度过此次的难关,彻底破产,在影迷的心目中,可能是一个时代的终结。米高梅影片开头时让观众记忆犹新的那只吼叫的雄狮,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最后的纪念品。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