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记者都喜欢问葛优同一个问题:为什么就喜欢上冯小刚的电影?
真有点冤枉葛优。他从来都没拒绝和其他导演合作,尤其是那些初出茅庐,没什么名气,甚至是处女作的新导演。比如他曾经拍过《窒息》、《蝴蝶的微笑》、《卡拉是条狗》、《桃花运》以及即将在内地公映的导演处女作《气喘吁吁》。
不过,这些电影大多数都以不欢而散告终,他自己都忍不住会临场倒戈。然后,总结下来:“还是跟着小刚好,质量有保证”。
葛优在电影里幽默、妙语连珠,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他并不是好对付的采访对象。《非诚勿扰》公映前,我在杭州专访他,经历了记者生涯中最失败的一次,无比郁闷。近1个小时的采访时间里,葛优对每个问题的回答几乎只有一句话,用各种方式试图打开他的话匣子,都是徒劳。葛优坐在半开放式的酒店大堂里,整个人一直心不在焉,他的注意力经常被外边走动的人吸引,眼神一会就四处乱飘。
结束采访之后,葛优似乎也觉得不妥,对我说:“你今天很倒霉,你是今天最后一个采访我的人,那些话我都说了很多遍了。你们都想要独家专访,其实谁都没有独家专访,因为我说的话都是一样的。我就是流水作业。也没用心。如果你们是五六个在一起,可能采访的水平还高这么点,如果一个个来,到最后就是这样⋯⋯”
但是在采访前后,葛优整个人都十分放松。他翻着报纸,突然指着陈凯歌的图片问:“这是谁啊?怎么变成了一个老头”?旁边有人搭讪说,可能是拍戏太辛苦的缘故,葛大爷回应一句:“至于吗,不就是一个《无极》嘛⋯⋯”但是,在整个采访中,他对每一个问题都要想很久,确定这句话不会有任何歧义,不会伤害到任何人,才肯说,而且尽可能少说。
第二天,是《南方周末》的记者采访葛优,特别向片方要求,把采访时间安排在葛优睡好午觉之后。该记者后来告诉我,采访效果也不理想:“他累了,说的都是车轱辘话,根本没办法用。”
据说,葛优对记者是有排斥心理的,见了熟悉的人,不能问他太复杂深刻的问题,可能反而效果会更好。而且采访葛优也有三个原则,他一般碰到熟悉的人才会直接说:“不评价导演、不评价演员、也不评价别人,省得得罪人。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我一年推了30多部戏,都是因为剧本实在太差了。”
但是葛优很在乎自己的形象和表演。在《夜宴》公映宣传期间,他听说有记者看电影的时候笑场了,他严肃地问记者:‘你们真的笑场了吗?为什么笑?”得知事实后,立刻有点显得急了,很严肃地说:“这就是问题了,我要好好想想,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不过当时念台词的时候,我也觉得有点怪⋯⋯”
在给《外滩画报》拍摄封面照的时候,葛优看着自己的白色T恤坚决不肯拍,因为3个小时之前,他刚刚穿着这身衣服给另外一份电影杂志拍过照。“我今天不能再拍了。人家以为葛优就这么一件衣服,这不行。”最后,葛优坚持自己跑回楼上的房间,花了20分钟的时间,换了一套黑色的衣服走下来,才让摄影拍照。报道出来之后,我给葛大爷发了一个短信,大意需要地址寄杂志给他。2天没动静,我都快把这事忘了。第3天,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张口就说:“XX,你好,我是葛优⋯⋯”猛然间听到这么有特色的台词声音,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遥远;我还是愣了一秒钟。
对着摄影灯,葛优一边自然地摆造型,一边提醒摄影师说:“你别让我摆那么硬的动作,显得很用劲的样子,不舒服。这就像我拍《夜宴》那会儿,观众都会说:演的那么使劲。我还是喜欢自然点。”
对一个演技派演员,很难判断哪些是葛优的本色、哪些是演技。还是冯小刚说的靠谱:“低调、不愿意惹事,就是葛优的性格”。人们太容易以为电影角色里的葛优就是葛优,其实不然,“他表现出来的都是演技”。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