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电视剧悲情结局挑战神经 编导学者观众各抒己见

2009年07月30日14:41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沈阳晚报

  正在央视和沈视影视频道热播的电视剧《在那遥远的地方》,开播当天的平均收视率就达到了5.31,超过了上半年最火的《我的兄弟叫顺溜》。追捧该剧的观众们心急之下通过网络等渠道了解到该剧的结尾,获悉韦铁的妻子和袁鹰都牺牲了之后,大感不满,发出了“为什么总让英雄人物悲情收场”的质疑。

  这段时间,记者发现“悲情结尾”似乎成了编导们约定俗成的惯例,《我的兄弟叫顺溜》中顺溜的死成为大家心中解不开的结;《潜伏》中余则成跟翠平分隔海峡两岸,更是让人唏嘘不已。难道现在的电视剧只有悲剧结尾才显得有意义?或者编导们是在“故弄悲情”提升收视率?昨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业内人士和观众,他们对悲情结尾各有一番自己的认识。

  不完美的结尾更有震撼力

  提到《遥远》里为何安排两位女性角色牺牲,导演俞钟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自己的理解:“最初做这部戏时,我就认定李幼斌殷桃扮演的这对父女之间的感情是这部剧最大的亮点和最大的悬疑,而最打动观众的也是剧中细腻的父女情。所以在剧情的安排上,我觉得圆满不是我的追求,相反让大家从这样的结尾当中,感受到边防军人特有的生活和情怀,让现在的年轻观众从中找到精神信仰和鼓舞。”

  而《顺溜》一剧中让观众叹惜不已的顺溜的死,却被该剧导演花箐认为“是最完美的结局”。花导表示,把最后的镜头定格在“陈大雷那张灿烂无比的笑脸上,会让观众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来品味剧中美好的瞬间,我觉得这样的不完美比完美更有震撼力。”在花箐看来,顺溜的死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因此他很认同编剧的安排,“在家与国的大方向选择中,顺溜无论如何选择都会留给自己难以弥补的遗憾,死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所以我认为顺溜最后的死既是他生命的结束,但也可以看做是他生命的一种升华。”

  王元骧——文化产品影响社会风尚

  针对电视剧的悲情结局,浙江大学教授王元骧曾表示:“文化产品不仅是一个产品,不仅是一个挣钱、娱乐的工具,它还应当影响社会风尚和社会心理,让人们在幸福中不至于沉沦,在痛苦中看得到希望。”此言提醒影视艺术工作者在创作作品时要有社会责任感,规避悲剧带给观众过于沉重与消极的心理。

  文然——编导者用悲情结尾“过把瘾”

  提及目前影视作品中的“泛悲剧”结局,昨日辽宁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文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有另外一番见解。在文教授看来,中国传统文化自然是推崇皆大欢喜、大团圆的,可是不代表影视剧的编导们就一定要迎合所有人的欣赏习惯,“悲剧结尾是源于编导们不甘于完全被观众的喜好所左右,透过悲剧结尾让作品深刻一些,提示一些内心深处想表达的东西,这是未尝不可的。”文然表示,编导们会通过结尾或一些段落的安排,把自己对一段历史或一个事件的基本认识及评判的态度表现出来,这也无伤大雅:“我们可以把编剧们安排的悲情结尾,看做是‘过把瘾就死’的一种真实表达。”观众对于悲剧的不认可,文然认为是可以理解的。

  故弄悲情不一定感动人

  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荧屏上充斥着很多高大全题材的影视剧,“英雄不死”更成了一种代表。可是随着近些年影视剧市场的多元化,很多作品从当年一窝蜂地大团圆结尾,一下子变成了悲剧收场。

  本报读者马先生在就这个话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悲情结尾观众接受不了,而且这种安排也不能体现中国人最为宝贵的人文关怀的情感诉求。马先生特别拿《顺溜》举例,最初顺溜与陈大雷之间既是上下级又是兄弟之间的交往,在他们插科打诨当中让观众很是喜爱,观众对剧中人物感情也是日益深厚。结局安排成顺溜死去,这未免让人感觉突兀,毕竟观众从情感上接受不了。马先生认为,剧情可以大起大落,但结尾要与之前的剧情顺畅连贯,如果故弄悲情,不但不能让人感动,相反会引人反感和气愤。所以有观众拒绝收看结局,这也就不难让人理解了。

  悲情与否只要真实就好

  面对沸沸扬扬的悲情结尾争议,也有很多观众表示观看影视作品,不在乎是否悲剧或喜剧结尾:“只要是真实的,是与剧情相符合的,家破人亡或喜庆团圆都可以接受。”读者张女士表示,从心理上来讲,虽然不喜欢看到哭哭啼啼的画面,“可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必苛求影视剧里非得圆满。”

  
(责任编辑:Dawn)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