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节·大人物特刊
上海国际电影节对于当下中国电影的意义,并非是一个国际A级的符号,用来沾沾自喜我们越来越被世界所关注,我们的市场越来越成熟,恰恰相反,它最现实的意义在于,通过这个汇聚了全球电影界各种声音各种观点的平台,揭示出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种种弊端和不合理现状,让我们面对可预见的未来内那惊人的票房增长潜力能够居安思危,冷静反思。
中国电影市场就如上海电影节期间每一个人预言的那样,在最少十年内,都会保持一个飞速增长的势头——或者准确的说,票房都会保持飞速增长,但这些票房里,到底有多少分给了国产片,又多少被好莱坞瓜分,十年后中国电影有多少人喜欢,却比票房难预估得多。叫一个以追求利益为目的的市场停下脚步来自省,并且是一个尚不完善尚不足够市场化的市场,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但是叫这个市场内的从业者放慢脚步来反思,却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抛开那些急功近利的短期目标和行为,创作者们增强自身原创力,提高影片竞争力,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市场应有的理智行为。
未来到底有多美
对于中国电影的前景,业界大佬们指点出一片就在眼前的大好江山: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预测十年后中国票房将达350亿,关联收入将过千亿,保守一点的乐观派,比如新影联院线的副总经理高军,则肯定这个数字会超过100亿,保利博纳总裁于冬预言,那个时候全国银幕将达到七八千块,连“王小帅们”票房都能“随便过亿”……一个让海内外的风投公司,院线经理、制作公司都激动不已的巨型蛋糕就在眼前,可是到时候中国电影的原创力将会如何,竞争力又将如何,观众对中国电影的满意度会有多高,市场代表们没有一个人给出一个明确的判断。创作者们显然更能体会到危机感。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宠儿,“亿元导演俱乐部”的宁浩说:“其实我对于说海外市场看好中国市场这事挺担心的,上次英国看好我们的市场,结果鸦片战争爆发了。……我们跟人家比,竞争力太差,方方面面都应该补课,在人家打进来之前,赶紧全面武装武装自己”。
然而创作者的忧心忡忡相比整个市场的欣喜若狂,在当下显得微不足道。如今人们最关心的是,又有哪一家好莱坞的大制片公司落户中国,又有哪一部吸引了众多明星大腕的大制作开机,海外风投公司对这个充满潜力的市场非常关注:不但一部电影他们可以投资,连建造影院这种在其他发达国家根本毫无机会的传统投资,在中国仍有广阔前景,即便经营者如华谊兄弟的王中军极力表示,在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投资回报根本不可能高达30—40%,可风投公司仍坚信这个回报率在中国市场的可能性,并跃跃欲试。
现在到底有多难
中国一年有400多部电影诞生,其中大部分“尸沉大海”,连给大片当炮灰的机会都没有——根本进不了院线放映体系。“二八定律”再一次彰显不容置疑的真理性:这个市场里有80%的中小成本影片根本进入不了院线的排片表,或者只是放映几天就下线,连投资成本都捞不回来,更别提赚钱了。另外有大约10%左右的中等成本或者是大片,基本持平,略有盈余,只有10%左右的大片、超大片能够赚钱。高军作为市场方的资深人士,自然清楚地看到了这个“哑铃型”的市场现状的不合理性,因此他创立盛世华锐投资公司,致力于投资中小成本影片,靠他20多年对中国电影市场的观察和准确分析,想要把这个哑铃的中间撑大,且不管他的依照市场出发创作电影的原则到底是投机取巧还是以销定产,但一个纺锤型的市场无疑是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充满创作活力的市场。增强创作力,无疑是一个最有效最实际的方法。放眼现在中国的合拍大片,有几部是需要我们提供创作力?中国的电影市场,眼看要沦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合拍片贴满“made in china”的标签,但都是好莱坞的脑指挥中国的手,难怪票房更高、忧心更重的陈嘉上导演也坦言:“我们的制作和创作,老实说还是达不到观众要求的,到现在为止观众看合拍片还是带着很兴奋的心情掏钱去买票,出来之后却不是很高兴的,有时候还大骂,在这个状态之下的合拍片再做下去五年十年我们的市场开发后,我们就会把这个市场拱手送给人家。”
上海电影节开幕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电影发布会和酒会超过10场,叫很多记者来回上海市的不同酒店之间疲于奔命。尽管之前很多天,这些公司都已经得知,6月14日当天有多场发布会举行,但没有一家愿意避让,大家都坚信在当下的残酷竞争和巨大市场面前,强势的手段必不可少。这种残酷的自相残杀将在今年的贺岁档体现得淋漓尽致:短短3个月的贺岁档,将有16部华语片上映,去年成功从贺岁档市场赚取1个亿纯利润的王中磊形容今年的贺岁档为一场“血战”——中国电影市场的血战,其实只是刚开始。
结语:凡是产生巨额利润的地方,一定产生巨大的行业黑洞,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颇有几分像当年的中国房地产,我们只能希望中国的电影市场,不要像姜文在主席讲坛上悲观地预言那样,出现越来越多的“豆腐渣”工程。不要等到“豆腐渣”电影都灰飞湮灭了的时候,才来后悔当初的急功近利。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