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进入终评阶段的第15届上海电视节“真实中国导演计划”透出消息:从250余份提案中选出的15份提案将角逐5个优胜奖,15位新锐纪录片导演齐聚上海。往届新锐导演的提案常以“最后的……”为题,关注正在消失的人文或物产,今年的15份提案则更多关注现实生活、民生问题。
猪肉价格和经济、“后三聚氰胺时代”的奶业、地震后当地居民的生存状态等等的现状与思考,一一进入了新锐纪录片人的镜头。
“有了好的选题,更应该思考如何表达。”上海纪实频道总监应启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年轻纪录片导演往往在思维和事实两头摇摆。或者单纯“记录”,忘记传达思想;或者走进想法另类的另一极端。面对世界纪录片的集体竞争,中国纪录片必须摆脱“素材记录”时代。
关照现实,年轻导演要开口说话
从与海外媒体合作,到由上海纪实频道独立运作,“真实中国导演计划”已经成为国内新锐导演实现自己想法的平台。而从纪录片新锐的选题中,也能瞥见当下年轻人关注的巨大变化。
几年前的提案中,关注正在消失的人文或物产的不在少数。有一年,以“最后的”开头的提案就有10多件。资深纪录片制作人李晓曾就此评论,年轻人有创作纪录片热情,但是生活阅历限制了他们的想法。手拿旅游杂志或者地理杂志,寻访杂志中的“异域文化”,成为很多年轻纪录片导演的选择。而今年入围的纪录片提案中,不少年轻导演关注的重心,从“最后的”转向了“身边的”。
入围的《猪年》以猪肉价格管中窥豹,观察社会经济。养猪户、“猪经纪人”、屠宰场等4位主人公的命运汇集成食品产业链的社会拼图。《奶的故事》讲述了奶和现代人生活的关系,因“乳业丑闻”成为热词的“毒奶”、“三聚氰胺”、“无抗奶”,被用来拷问现代文明。《白衣之梦》则以金融危机为背景,讲述了在韩国打工的一群中国年轻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故事。《断裂带》镜头下的刘猛,是从去年5月起留守地震灾区的心理咨询师。他“这是一种病态的坚持”的自嘲,显示出的是人性的光辉。参与现实社会,通过纪录片发表年轻人对身边事件的看法,成为本届新锐导演提案给人最深的印象。知名纪录片导演彭小莲表示,年轻导演必须充实自己的阅历。用社会话题把纪录片的路子“走宽”,敢于开口说出自己的关注。
学会说话,避免沦为“素材记录” 敢于开口之后的问题是如何开口。很多中国纪录片,常被海外纪录片公司相中;但是海外同行购买了中国纪录片之后,往往重新剪辑,让中国纪录片成为“素材”,失去向世界表达自己的机会。
“我国历史和空间跨度都很大,又有改革开放的30年,发生了很多戏剧性的变化。相比欧洲国家的平静,现实题材是中国纪录片的最大优势。”应启明表示,“纪录片并非简单的记录,而是一种思想的表达,最终要传递作者的态度。”中国纪录片的题材不错,却常疏于表达,沦为他人的“素材”。
应启明以在海外获奖的中国纪录片为例,指出只有会说话,才能赢得世界认可,不被他人解构。
纪录片《闲着》描写了上海街头的卖唱艺人。面对这一主题,很多人会想到艺人和城管发生冲突,艺人是不是有骗人的嫌疑,艺人生活如何不幸等角度,纪录片充满同情、怜悯、质疑。但是《闲着》却以“面子”入手,描写了艺人的内心世界以及和家人的关系。尽管他们也曾挂着牌子,诉说自己的苦难,以博得路人的同情,但是在纪录片的结尾,艺人摘掉牌子,换来了理解和尊严:“我看上海不一样了,上海看我也不一样了。”
针对部分年轻导演想表现另类的现状,应启明表示,纪录片并非阳春白雪,非要弄得他人看不懂。“最好的是看的时候不累,看完了才"累"。”
本报记者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