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长》开创新的电视剧模式 |
《潜伏》收视火爆 |
昨天,一场名为“战火中的冷思考”的座谈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就《团长》和《潜伏》这两部剧所取得的成绩、成功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不足进行了探讨。
最“热议”
《团长》《潜伏》构成“电视现象”
“目前为止,国内电视剧形成现象的只有《潜伏》和《我的团长我的团》,《人间正道是沧桑》能不能构成现象还得看。”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李准一上来就给《潜伏》和《团长》定了位。
与会专家学者则一致认为两者成为“现象”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它为传统的创作模式带来了相当大的突破,有些东西是颠覆性的。《潜伏》的主人公余则成从军统变成中共最坚定的谍报人员,而其转变的最初原因则是出于个人感情,“过去基本没有这样敢定位谍战剧主人公的,从一个最小的切口展示最崇高的主题。”而《团长》也最大程度地挑战了抗战题材的主人公,以及战争题材已有的叙事方式,“不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也不是战争智慧的较量、战争能力的较量,也不表现重大事件。就以这样一群炮灰团的人,被踩到最底层的无奈、困境,日常鸡毛蒜皮,互揭疮疤,把很俗的东西作为乐趣,把这个作为主要的表现对象,避开戏剧化冲突。从一开始就是一群边缘人在困境中繁琐的日常生活叙事,这是非常需要工夫的,每个细节、每个动作要有味道。”
李准表示,“像《团长》和《潜伏》的出现、播出产生这么大的反响,说明了创作思想的活跃和进一步解放,也说明了整个创作环境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有利于大家创新。”
最“赚钱”
《团长》营销全国最佳
随万众瞩目的热议而来的便是两剧的制片方赚得盆满钵满。虽然《团长》在拍摄过程中出了两起大事故,赔了900万元,但仍不妨碍它以每集超过100万的价格最后总共净赚两三千万的惊人数字。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秘书长王锋指出,“《潜伏》属于花小钱办大事的典范,成本非常低,基本都是室内戏,但形成了热播效应,市场回报率比较高。而《团长》则是另一种模式,靠市场营销,靠炒作,挣了一大笔钱。我粗略来看,成本投入4100万,有900万属于意外投入。4100万扣掉900万,是3200万,实际这部戏本身投资不算很高,现在卖了六七千万,拍一部戏能有这样的收支,应该是很成功的。从电视剧产业经营来讲,这是值得研究、值得总结,甚至值得推广的一个很好的范例,完全可以进入院校作为教材,让学者进行研究。”
而《团长》的制片人吴毅则毫不夸张地表示:“从盈利角度来说,《团长》在营销方面做到全国最佳。现在大家都谈收视率,我们也保持1.62全国最高的收视率。这次有一个反常现象,有些电视台出现增长反差,高开低走,但到今年上半年,没有一部在收视率打破我们的,当然口碑评价可能有两极。既然咱们要谈数据,我们以平均1.62遥遥领先,《潜伏》只达到0.9,在收视率上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不反对收视率,只是反对收视率的结构。”
最“市场”
卫视竞争引发寻求新机制
相较于《潜伏》,《团长》的“热议”可能要大于“热播”:零点抢播、十几集地连播,卫视之间恶性竞争也是此次《团长》给电视业内带来的思考和启示。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苗棣认为这与中国电视剧的市场机制有关,“长期以来,尽管电视台广告收入占了大概60%到70%,而更多的都是来自于电视剧,但反哺给电视剧制作商的资金可能比较有限,这也使得电视剧制作不能投入高成本,或者一旦成本比较高,就不得不用一稿多投的方式来卖戏。对于制作方来讲是被逼无奈,只好采取这种办法。我相信任何一个制造商,有一家电视台愿意140万买像《团长》的独播权,在前期炒得这么热的情况下,可能钱也能赚回来,甚至比现在情况还好,但是没有一家电视台愿意承担这样的成本。”他认为,电视剧市场是中国电视中市场化最好的一个部分,但是它的市场化离成熟还有很长距离,“这里涉及太多的问题,比如中国有那么多卫视平台,都是平行的,互相之间,三十几个频道都差不多,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地很少见到。”
尽管电视台之间的这种竞争是无序的,但也有专家乐观地看到这种无序对于现阶段管理方法的更新,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副馆长王甫就建议:“在市场无形的手和行政管理极强的杠杆之下,还需要一个中间组织,这个中间组织可能是学术组织,比如进行学术评估、价值评估,到底这个片子值多少钱,电视台4+4模式播出多少钱,独播多少钱。”而这可以说是电视剧市场由完全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一个拐点。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