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上海5月22日电(战嘉琦)一声发自肺腑的呐喊、一万名热血沸腾的石油工人、一个工人杰出代表引领的一场石油大会战;毛主席画像高高悬挂,巨幅会标鲜红耀眼,一面面彩旗迎风招展……
这就是电影《铁人》中的画面。
这部影片于5月22日起在全国院线上映,放映期至今年国庆期间。
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影片,《铁人》展现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中国工人阶级忘我拼搏的崇高精神。看过《铁人》的观众纷纷表示:“这是一部极具观赏性的"非主旋律"电影。”而有的媒体将此片评为中国最好看的“主旋律”电影。
究竟导演尹力将讲述一个怎样的“铁人”?对于主旋律影片的“非主旋律”解读,是否开启了中国“主旋律”电影的新起点?
“主旋律”电影的新解读 《铁人》自“五一”节在全国22个城市试映、点映、献映以来,得到了来自各方的积极反馈,赞誉之声纷至沓来,许多群众在观看之后称其为“有史以来最好看的主旋律影片”。
导演尹力表示,中国电影需要打破对“主旋律”电影模式化的解读,主旋律电影不能跟“概念化、脸谱化”划等号。
《铁人》被观众誉为一部出色的主旋律电影,是因为尹力试图在主旋律这么一个特定的框架下进行种种非主旋律的尝试。例如,《铁人》中对于那个非常年代的“逃兵”进行了一番新的诠释。
三年自然灾害中,王进喜发现自己最器重的徒弟刘文瑞临危逃跑。在火车站,刘文瑞泣不成声的那句“我实在受不了了”杂糅了太多复杂的情感。或许这么一个知识分子的临阵脱逃在主旋律思维中,是应该受到大众口诛笔伐的。但王进喜最后那句“受不了了就给我滚,回去好好活着,不管到了哪里,都活出个人样来”,似乎让观众都理解了。
尹力表示:“观众是参与者,不是观赏者,电影需要在人物和观众之间架构桥梁。选择在这个时代拍《铁人》,是为给观众一种主流的精神体,而这种精神体恰恰是永恒存在的,好比人性向善、科学求真、艺术表现的美感。”
两种“铁人”价值观的并置 电影《铁人》采取了两个时空交错叙事的手法,讲述1960年和2000年两代石油工人的生活、工作、信仰。在之间长达40年的时空断层中,引发不同年代人对“铁人”价值观的审视。导演尹力将此称为“两种价值观的并置”。
对于两个年代的人物设置,尹力认为:“单纯表现上世纪六十年代石油大会战的情境,很难与今天的观众对接。但如果将今天与过去,两个时空中的两条主线并置,观众就可能会有自己的解读,而不是靠导演去刻意地叠加。这也打破了以往主旋律影片所固有的叙事、思维的模式。”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铁人”王进喜以“自身吃不饱就饿,国家没有石油就不能强”的思维逻辑,彰显了那个年代工人的行为价值观。所以当他在钻井发生井喷之后,毅然决然地跳进去,用身体做人肉搅拌机,在水泥和石油及污水混杂的泥浆中剧烈扭动的形象,当之无愧地成为了那个年代的英模、劳模、铁人。
而今天,现代化的石油开采器材,先进的技术支持,每个石油工人武装到牙齿的装备……这一切,显然在40年中,发生了不可想象的巨变。而电影中的刘思成,作为一个铁人的后辈,新时代的青年,以一种时刻要继承铁人精神的信仰,工作在石油战线上。然而,价值观的改变,使得信仰变得“孤独、失语”。
“很多时候,我们目睹了国家的变化,既是参与者,也是目击者。过去的价值观在今天已经发生了变化,人们对信念、崇高人格相对淡漠,在评判一个人成功的时候,更多的是拿财富、地位来衡量。要解决这些困惑,电影需要从价值观上打动观众。”导演尹力表示。
以“真诚”为本
还原“铁人”精神 演员吴刚此次在电影《铁人》里饰演了王进喜,彻底颠覆了他之前在热播剧《潜伏》中深不可测的陆桥山形象。观众在评价吴刚此次的表演时普遍用了“真诚”。
不少观众表示:“铁人”曾经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但这部影片把王进喜还原回了一个人,让观众感受到铁人是一个朴实、执著、诙谐、幽默的普通西北汉子,在关键时刻舍得自己,挺身而出。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是个“纯爷们”。
《铁人》打破了以往主旋律影片对于英雄人物固有的“高大全”印象。观众在影片中看到:所谓的铁人也有自己的小缺点,在扔掉讲稿后的慷慨激昂,甚至是满口的“脏话”……让人丝毫感受不到以往“主旋律”影片带给我们的对于人物固有的影子。
“他们那一代人、我们的上辈,按今天的生活标准,可能没过上一天好日子,但他们强大的生命力,能让你热血沸腾。电影所要做的,就是通过艺术的呈现,去还原一个"活人"。以劳模作为一个载体,提出人生的目的、灵魂的归宿、生命的意义。”导演尹力说。
(责任编辑:王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