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康CFP资料
电视剧《奋斗》剧照
成名作《晃晃悠悠》封面
石康,好友喜欢称他为“石康有为”,他凭借《奋斗》火了一把,不仅“名声更大振”,还让他的职业生涯名正言顺地“拐弯”。不过“火”了之后的石康却是到处“点火”。这两年大大小小的电视业内会议,有石康出现就有“口水战”,焦点依然还是集中在编剧的待遇上。石康表示,社会经济是远比娱乐圈的嬉笑怒骂更为重要的事情。
想写世界名著的作家 石康,北京人,生于1968年。他的大学本科专业是计算机软件,研究生读的是哈工大的技术经济专业,可就是这样纯理工的背景造就了石康这样一个激愤的文学青年。
他大胆地批评自己,“我以前的作品都是垃圾”。他有“简单”的梦想——写一部世界名著,“一辈子怎么也得写出一本能看的书吧。估计在45岁到55岁之间,我的社会阅历、读书涉猎、写作技巧都能达到巅峰状态。或许有点小冲动,动笔写完,多年以后便成世界名著。”
大学毕业后,石康的第一份工作是编程,不过一年之后,他就辞职了。辞职在家的他开始写作。写第一本书是在1993年,有一天晚上,他打算把自己的生活回忆回忆,就写了《晃晃悠悠》,总结了初中到大学的生活。从1998年开始,石康陆续出版了《晃晃悠悠》、《支离破碎》,两本书都很畅销,他拿了几十万元稿费。石康用稿费买了辆捷达,游历全国,回来后,买了一屋子的书,开始闭关阅读。读了五年,钱都花光了,他才想着重新挣钱。石康说自己很不争气,“太容易满足了”。
石康的生活逻辑是,有了钱,就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放下一切包袱写小说,“穷疯了才想去当编剧”。“我明知道一些书不可能畅销,但还是坚持写。小说家最好有一份"正当职业"保证收入,或者家里很有钱,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创作。”对于石康来说,编剧就是他的“正当职业”。他坦言,写《奋斗》的初衷其实是为了给父母买房子,当时觉得不能再任性了,到了一定岁数,应该要有某种生活转变,起码要让父母基本享受一下高品质生活。
编剧维权的“斗士” 《奋斗》让石康名利双收,但这位向来敢做敢言的编剧并不为此满足。对他而言,《奋斗》的80万元稿费只是刚刚开始,在去年的“编剧维权会议”上,石康表示《奋斗2》的目标是赚到1000万元。
有人说石康是如今中国编剧的维权第一人,石康否认自己是“第一”,“王朔是第一个与出版社谈版税的中国作家。我觉得公开说出来更好,一是我不逃税,二是增加个人生活的透明度。我付出了劳动,理应有自己的个人诉求。个人透明了,机构才可能更透明。”对于中国编剧的生存现状,石康觉得,一个编剧苦熬两年写出一个剧本,却只拿到那么少的报酬,这是社会对智力劳动者的蔑视。不仅是编剧,国内整个创意行业都没有得到相应的经济地位。
石康的朋友作家赵赵透露,如果只是作为编剧,石康根本不用如此努力,石康做这一切的初衷全是为自己的父母,后来石康又说,是为了将来能够把朋友们一起拉到自己的养老院养老。如今,石康已经开办了自己的影视公司——上海梅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会参与《奋斗2》的制作。石康说:“我以为必须敢想——我梦想有一天当我老了,能有机会向年轻人说,用自己的人生来冒一冒险。我曾花费数十年在编剧这个行业蹚出过一条路。而现实是,我连这一点尊严都没挣到,所以我必须持续地奋斗。我坚信,不是编剧这一行业没有价值,每一个编剧,应当尝试一下去提升这一职业的价值与价格。”
(责任编辑: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