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手抄本 |
《京剧汇编》 |
1800个秘本50年前齐集北京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京剧老剧本汇聚在一起呢?很多梨园行的人还记得上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文化部的一个号召。
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北京市艺术研究所前身)成为这次征集剧本的负责单位,几年时间内搜集原本并誊写手抄本2000多个,除了约200本是评剧、梆子、什不闲之外,其余1800余本都是完整的京剧剧本。它们不仅涵盖了众多流派的经典剧目,还有很多名家的独门剧目,以及部分年久失传无法考证的孤本。翻开目录册,徐碧云(被称为第五大名旦)名戏《绿珠坠楼》,杨小楼名戏《坛山谷》等都在其中。还有很多现在的行内人听起来也觉得陌生的剧目,如《花亭射妖》、《风雪夺昆仑》、《通海沟》、《秋生造律》等也比比皆是。
“解放前,很多戏班出于市场竞争的考虑,都会有各自独特的剧本,这些本子绝不外传,就连演员也只能拿到自己那部分的唱词,无从完整记录其他角色的唱词。”北京市艺术研究所的研究员薛晓金说,新社会让艺人们成了国家的人,他们才打消后顾之忧,捐出老本子,可见这些剧本的珍贵。
109集《京剧汇编》即将再版
其实,这些京剧剧本手抄本中有三分之一曾经集中出版过一次。
1957年至1964年,戏曲编导委员会整理、校勘并出版了其中400余个剧目,由北京出版社出版了106集《京剧汇编》。不过“文革”导致这一工作中断。直到1983年,北京市戏曲研究所(由戏曲编导委员会演化而来,北京市艺术研究所前身)才又陆续出版了3集,已经出版的109集共收录498个剧本,其中对许多同一剧目的不同手抄版本做了合并。由于经费及人员问题,1987年该项目停止。
薛晓金介绍,几十年过去了,《京剧汇编》仍然是迄今为止收录京剧剧本最为详全的集子。“文革”后恢复的很多京剧剧目都参考了《京剧汇编》,在京剧音配像工程中,许多剧目的唱词也是根据《京剧汇编》的记载来配字幕的。
虽然出版时每集的印量大约3000册到1万册,但几十年后的今天,大部分集子已很难找到,艺术研究所也只有一套完整的。有些老艺术家因为原抄本已捐献或留在手中的抄本在“文革”中遭毁,不得不在多年后找到艺术研究所再抄本子回去。李宏图等当代京剧名家为了编创新剧目,也来找手抄本,查看上面对表演等方面的记录。
2008年1月,市文化局专门立项,决定再版《京剧汇编》。“1000多万字的《京剧汇编》再版是个浩大的工程。需要把原来繁简混杂的字体统一改为简体字,并对一些错别字校勘。”薛晓金说,经过研究人员和出版社编辑1年多的工作,如今新版《京剧汇编》已在北京出版社做最后的校对,即将合成20卷出版。这无疑将为京剧传承提供丰富的资料,为各大院团恢复传统剧目提供最有力的依据,并对京剧研究者提供珍贵的研究资料。
1182个剧本仍待整理
“但是,剩余的1182个手抄本还从未整理过,更没有出版过。它们大都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40年代的剧本,也就是京剧辉煌期的作品,还等着我们整理挖掘。”艺术研究所研究人员张燕鹰说。
打开存放手抄本的大箱子,记者看到,有些剧本是在宣纸上用毛笔记录的,有些是用黑色或蓝色钢笔在红色竖稿纸上用简体字抄录的。剧本上不仅记录了人物的唱词、念白,而且生动记录了表演、音乐、唱腔、锣鼓等方面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是由于缺乏演出信息的记录,约有30%的剧本到底曾经由哪些人表演过,演出情况如何等,都无从知晓。研究所也希望梨园老艺人们能多提供资料,帮助这些剧本重见天日。
“艺术研究所的前辈们曾亲自看过这其中的很多剧目,对手抄本及相关信息都非常熟悉。但这批整理者几乎都已离开人世,我们能找到的资料非常有限。”薛晓金说,所里十来个工作人员刚刚把剩余手抄本整理编目,并撰写提要。在首都图书馆的帮助下,还把100多个手抄本进行了电子化。“眼下最要紧的是把手抄本都电子化,方便人们查阅利用。如果能汇集北京乃至全国梨园老艺人的智慧,将部分剧目整理出来,才有可能走向出版。”(记者李洋)
|